老战友俱乐部

                                                                                                                                                                                                                                                                                                                                                                     记得常回家看看!

2013年5月25日星期六

硬盘知识大全

硬盘知识大全(含主板、BIOS)

(2011-02-18 11:21:19)
标签:

it


目录

 楼........“硬盘各部位常见故障汇总” ※ “已报废硬盘修复记.”
 楼........“硬盘提速三招”
 楼........“数据恢复几种方法”
 楼........“快速起机15列”
 楼........“1、硬盘空间丢失”  “2、加装双硬盘后出现故障”  "3、硬盘无法引导"   "4、逻辑锁的处理 "
 楼........“开机黑屏的三种典型问题”
 楼........“硬盘逻辑锁详解”
 楼........“请问低格对硬盘有坏处吗?”
10楼........“全集成主板之不完全优化攻略”
11楼........"换主板一定要重装Windows吗?"
12楼........"让你的显示器也具有显亮模式"
13楼........"大硬盘安装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21楼........"数据恢复的基础知识: 从电脑硬盘的数据结构谈起"
25楼........"硬盘故障处理技巧"
26楼........"硬盘软硬故障之维护"
27楼........"新手入门,检测电脑故障的基本方法"
注:本贴为转帖http://www.yy11.cn/archiver/?tid-193590.html
28~29楼..."经验谈:显卡及显示器故障处理技巧"
30楼........"常见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注意事项"
31楼........"硬盘的常规处理方法"
32楼........"静电损害并非不可避免 防范也需注意技巧"
33楼........'"硬件工具--菜鸟起飞好帮手 CPU-Z篇"
34楼........"硬件工具--菜鸟起飞好帮手 系统硬件一览无遗PC Wizard"
35楼........"害人不浅!笔记本电池使用的六大讹传"
36楼........"超实用硬盘常见故障及排除详解"
37楼........"经验:硬盘引导型故障分析及排除"
38~39楼.."BIOS完全优化指南"
第 46 楼:"对电脑使用过程中死机现象做一全面总结"
55楼........"热插拔修复受损BIOS的方法
56楼........"最新疑难BIOS设置释义(转)
57楼........"主板护理方法与常见故障排除(转自天极网)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08 PM
硬盘各部位常见故障汇总

              硬盘的供电:硬盘的供电取自主机的开关电源,四个接线柱的电压分别为:红色为正5V,黑色为地线,黄色为正12V,通过线性电源 变换电路,变换为硬盘正常工作的各种电压。硬盘的供电电路如果出现问题,会直接导致硬盘不能工作。故障现象往往表现为不通电、硬 盘检测不到、盘片不转、磁头不寻道等。供电电路常出问题的部位是:插座的接线柱、滤波电容、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管、电感、保 险电阻等。接口:接口是硬盘与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的通路,接口电路如出现故障可能 会导致硬盘检测不到、乱码、参数误认等现象。接口电路常出故障的部位是接口芯片或与之匹配的晶振坏、接口插针断或虚焊或脏污、接 口排阻损坏,部分硬盘的接口塑料损坏导致厂家不予保修。缓存:用于加快硬盘数据传 输速度,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导致硬盘不被识别、乱码、进入操作系统后异常死机等现象。BIOS:用于保存与硬盘容量、接口信息等,硬盘所有的工作流程都与BIOS程序相关,通断电瞬间可能会导致BIOS程序丢失 或紊乱。BIOS不正常会导致硬盘误认、不能识别等各种各样的故障现象。磁头芯片 :贴装在磁头组件上,用于放大磁头信号、磁头逻辑分配、处理音圈电机反馈信号等,该芯片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磁头不能正确寻道、数 据不能写入盘片、不能识别硬盘、异响等故障现象。

             前置信号处理器:用于加工整理磁头芯片传来的数据信号,该芯片如出现问题可能会出现不能正确识别硬盘的故障现象。数字信号处理器:用于处理前置信号处理器传过来的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解码或接收计算机传过来的 数据信号,并对该信号进行编码。电机驱动芯片:用于驱动硬盘主轴电机和音圈电机。 现在的硬盘由于转速太高导致该芯片发热量太大而损坏,据不完全统计,70% 左右的硬盘电路路障是由该芯片损坏引起。盘片:用于存储硬盘数据,轻微划伤时可通 过软件按一定的算法解码纠错,严重划伤时,数据不可恢复。主轴电机:用于带动盘 片高速旋转,现在的硬盘大多使用液态轴承马达,精度极高,剧烈碰撞后可能会使间隙变大,读取数据变得困难、异响或根本检测不到硬 盘。该故障现象需用专用设备才能读取里面的数据。磁头:用于读取或写入硬盘数据 ,受到剧烈碰撞时易于损坏,导致不认硬盘。硬盘受到碰撞后受损可能性更大的是磁头。音圈电机:闭环控制电机,用于把磁头准确定位在磁道上。该电机较少损坏。定 位卡子:用于使磁头停留在启停区,IBM等系列的硬盘的卡子易错位,导致磁头不能正常寻道。在无开盘维修条件的情况下,可按一定 的角度适当敲击硬盘,使卡子回复到正确位置。


已报废硬盘修复记.

            许多人遇到BIOS中检测不到硬盘或报错的时候,就将其报废。其实,如果开机后,硬盘在自检时能听到磁盘旋转的声音,估计主电机 和控制电路板均无故障,还是有挽回余地的。需要注意的是,硬盘是一种精密的器件,很脆弱,维修前应先将双手洗净,释放掉人体残存 的静电再进行操作。

             无法找到硬盘的情况 对于出现“HDD Not Detected”错误提示的硬盘,首先检查硬盘外部数据信号线的接口是否有变形,接口焊点是否存在虚焊。排除以上的可能后,取 下硬盘后盖,露出电路控制板。拧下控制板上的固定螺丝,将控制板与硬盘主体分离。这时可以看见硬盘主体的两排弹簧片。一排作为主 电机的电源,另一排作为硬盘主体的磁头机械臂驱动线圈电源以及硬盘主体与电路控制板间数据传输接口。对于无特殊封装的硬盘,往往 可以看见弹簧片与控制电路板对应部位均有灰尘。用脱脂棉蘸无水酒精清洁,对弹簧片变形的部位校形,并除去氧化层,一般情况下均可 恢复正常。

             如果以上处理无效,那就得打开硬盘主体。选择一个灰尘很少的环境,拧开硬盘前盖的螺丝 (有的是用胶粘牢)。取下硬盘的前盖,这时就可清楚地看到盘面。首先用数字万用表检测磁头机械臂驱动线圈是否断路。该线圈的正常阻值为20Ω左 右。其次检测磁头上的连线是否断开。每张盘面的两侧均有一个磁头,每个磁头均有两根连线接到磁头机械臂上的集成芯片上。该芯片常 见的型号为H1710Q,作用是将磁信号转变为电信号,再送到电路控制板处理。磁头阻值应在23Ω~26Ω之间。若磁头阻值较大 ,说明磁头损坏。磁头连线与芯片H1710Q相连,H1710Q对应脚阻值应在1.7kΩ左右,若在1.2kΩ以下说明该芯片已 被击穿,可与排线一起更换。

             若磁头上的连线断路,可用直径0.2mm的优质漆包线取代。一端压在磁头的金属弹片上 ,另一端焊在H1710Q相应的脚上。注意将漆包线卡在机械臂相应的卡槽内,并用少许502胶水固定,防止硬盘转动时与漆包线相 摩擦。将硬盘各部分复原后,最后用702硅胶将硬盘周围封死,防止灰尘进入。由于磁头体积很小,不易将漆包线卡在上面,最好在放 大镜下操作。这时千万不可用力过猛,否则会造成磁头损坏,所以要小心加小心。经这样修复开机后硬盘可恢复正常。  

             提示硬盘出错的情况

             对于出现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错误的硬盘,大都是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硬盘主引导记录(MBR)上文件受损。MBR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上,由 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若MBR受损,微机会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实际上是零磁道上文件损坏,这时格式化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用专用软件来处理。首先用系统盘在A盘启动后,运行S candisk命令检查C盘。

             若零磁道未损坏,只需用Norton8.0将该磁道上的文件修复即可。具体做法为:找一台内置硬盘与待修硬盘型号规格完全相同且装 有Norton8.0版软件的电脑,将待修硬盘与硬盘电源线相连接,但硬盘信号线不接,跳线不变。①开机后运行Disk Edit命令,从菜单Tools中点取CONFIGURATION项,将Read Only项取消;②从下拉菜单O-biect中选取Driver项,将Hard Disk类型设置为Physical Disk,点击OK项确定;③从Ob-ject菜单中选取Partition Table项,将接在完好硬盘上的信号线拔下,接到待修硬盘上,点击OK项确定;④选择Hard Disk1点击OK项确定,再从Write Ob-ject to Physical  Sectors对话框中将Cylinder、Side、Sector分别设置成0、0、1点击OK项确定。当出现Warning 对话框时选Yes项。退出Norton软件,这样就将硬盘的主引导信息恢复。重启后硬盘恢复正常,原硬盘内的文件也不会丢失。

             若零磁道损坏的硬盘,先仍按上述步骤用Norton8.0软件处理,只是到了第三步时 ,将Cylinder、Side、Sector分别设置成1、0、1点击OK项确定。当出现Warning对话框时选Yes项。 退出Norton软件,重新启动计算机,在BIOS设置硬盘自动检测一栏中可以看到,CYLS数值减少了1个。如原来CYLS为 2112,则变为2111。说明原硬盘分区表是从C盘的0柱面开始,现从1柱面开始。保存BIOS设置后退出。重新分区、格式化 后硬盘恢复正常。另有一些硬盘,自检时提示“HDD Controller Error”。采用以上方法处理无效,只能报废。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09 PM
硬盘提速三招


第一招:定制虚拟内存
  右键点击“我的电脑”—“属性”—“性能”—“虚拟内存”按钮。Windows在硬盘上保存有一个名为Swap的文件,当内 存不够用时,这个交换文件被当作虚拟内存使用。在通常情况下,由Windows根据需要调节交换文件的大小。但是,这样的调节需 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会降低系统的速度。因此,我们需要做些小小的修改。选择“用户自己指定虚拟内存设置”项,在最大值和最小值框 中输入同一个数字。可以将整体内存设定为512MB(比较理想的设置),即RAM加虚拟内存,也就是说,如果您有128MB的R AM,就可以在两个框内输入384。这样,您的虚拟内存即为384MB,Windows就无权在计算机运行程序时改变虚拟内存的 大小了。

第二招:修改系统设置
  在“开始菜单”中选择“运行”项,输入“sysedit”,回车执行程序。然后选择“system.ini”文件进行修改, 首先找到[386Enh] 标题,在该标题下,能看到诸如“device=*vpd”等命令行。为了改善性能,在此标题区的底部,加入一条命令行“Cons ervativeSwapfileUsage=1”(不加引号)。加入这条命令的目的是使Windows系统在所有可用的RAM 都用完了之后,才开始使用虚拟内存。如果没有这条命令行,Windows会很频繁地使用虚拟内存,以便能留出一大块可用RAM。 在“system.ini”文件中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标题区是[vcache] 。您通常会发现这个区域是空着的。但是如果在这个区域加上一两个命令行,您就可以改变Windows,将RAM分配成硬盘缓存的 方式。一般说来,Windows总是在RAM中创建一个比实际需要大得多的缓存区,白白浪费了宝贵的RAM资源。通过添加命令行 “MinFileCache=4096”(4MB),您可以将最小缓存区设为4MB,同时命令行“MaxFileCache=8 096”会将最大缓存区设为8MB。尽管在此标题区还有一些其它命令可添加,但是这两条是最重要的。您可根据自己的RAM大小情 况和实际运行情况调整缓存区值的大小。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超过10MB的缓存区绝对是一种浪费。现在还有许多免费软件,可帮 助您优化这些设置。

第三招:硬盘碎片整理
  这对诸位大虾来必定是小菜一碟,我就不在此班门弄斧。只提一两点建议。首先,根据自己添加或删除文件的频度,决定整理硬盘的 频度,通常在一周一次与一月一次之间。其次,您可将Swap交换文件调至零或比较小的值(当交换文件为零时,有些计算机会出现严 重错误fatal error。),重新启动计算机,然后再整理磁盘,这样连硬盘的交换文件区也一并整理了。千万别忘了在整理完磁盘之后,将交换文 件调回原值。
数据恢复几种方法


      电脑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更换机器、中毒、系统崩溃、升级等情况,有时还需要进行硬盘的格式化,结果发现有些重要的数据忘记备 份,那后悔也来不及了!难道真的没有办法了吗?不,能恢复的!

    那数据为什么能恢复呢?这主要取决于硬盘数据的存储原理。先看一下硬盘上数据存放的原理吧。硬盘中由一组金属材料为基层的盘片组 成,盘片上附着磁性涂层,靠硬盘本身转动和磁头的移动来读写数据的。其中最外面的一圈称为“0”磁道。上面记录了硬盘的规格、型 号、主引导记录、目录结构等一系列最重要的信息。我们存放在硬盘上的每一个文件都在这里有登记,相当于文件的户口簿。在读取文件 时,首先要寻找0磁道的有关文件的初始扇区,然后按图索骥,才能找到文件的老巢。但是删除就不一样了,系统仅仅对零磁道的文件信 息打上删除标准。但这个文件本身并没有被清除。只是文件占用的空间在系统中被显示为释放,而且,当你下次往硬盘上存储文件时,系 统将会优先考虑真正的空白区,只有这些区域被用完以后,才会覆盖上述被删文件实际占有的空间。另外,即使硬盘格式化后(如For mat),只要及时抢救,还是有很大希望的。下面我就向大家做详细的介绍。

    EasyRecovery是一个威力非常强大的硬盘数据恢复工具,能够帮你恢复丢失的数据以及重建文件系统。下面我们就以Eas yRecovery为例,介绍删除软件恢复的过程。

    一、回收站里被删除文件
    首先我们启动EasyRecovery,点击左边列表中的“数据修复”。

    数据修复里面有六个选项,我们点击“DeletedRecovery”,它的功能是查找并恢复已删除的文件。

    选择要恢复文件所在的分区,在默认情况下软件对分区执行的是快速扫描,如果你需要对分区进行更彻底的扫描,就在“完成扫描”前打 上勾就行了,选择好分区后,我们点击“下一步”。
    点击下一步后,软件就开始扫描你刚才选择的分区了。

    经过3~4分钟的扫描后结果就出来了,你点击左面文件夹列表中的文件夹,在右面列出来到文件就是能被恢复的删除文件,选择一个要 恢复的文件,一定要把前面的勾打上,然后点击“下一步”。

    选择好要恢复的文件后,我们就来选择恢复目标的选项,一般我们都是恢复到本地驱动器里的,那么我们点击后面的“浏览“来选择文件 保存的目录(选择分区时请注意,保存的分区不能与文件原来所在的分区一样,否则不能保存)。

    点击下一步后,文件就开始恢复了,恢复完成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文件恢复摘要,你可以进行保存或者打印,然后点击“完成”。一 个文件就被恢复了。

    二、格式化后文件的恢复
    如果要恢复格式化后的文件,以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现在不用怕了,因为我们有了EasyRecovery。
    在软件界面我们点击“FormatRecovery”,它的功能就是能从一个已经格式化的分区中恢复文件。

    先选择我们已经格式化的分区,然后再选择这个分区格式化前的文件系统格式,现在一般都是“FAT32”,选好后点击“下一步”。

    软件就开始进行文件的扫描了。

    扫描完成后,我们选择一个要恢复的文件,方法和前面的一样,然后点击“下一步”。

    然后我们来选择恢复文件要保存的目录,再点击“下一步”。

    接着文件就开始恢复了,恢复完成后,弹出一个对话框显示文件恢复摘要,你可以进行保存或者打印,最后点击“完成”。

    EasyRecovery 不仅能恢复被删除的文件,它还能恢复被破坏的硬盘中像丢失的引导记录、BIOS 参数数据块、分区表、FAT 表、引导区等都可以由它来进行恢复;而且最新的6.0版本使用了新的数据恢复引擎,能够对 ZIP 文件以及微软的 Office 系列文档进行修复。如果你以前有重要的文件被误删除过,那就赶快安装EasyRecovery来恢复吧,只要时间相隔的不要太久 (相隔太久原来删除的文件就有可能被覆盖掉的),相信一定能够恢复的!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09 PM
今天过节我想大家都想有个好的心情所以献上一篇大家早就希望看到的东西。那就是。快速起机15列:::::::::::::: ::::::::

      嫌计算机启动太慢是每个计算机迷的共同心病,让计算机启动更快是大家的共同心愿,本人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总结了加快计算机启动速 度的“十五式”,与您分享。

一、bios的优化设置

  在bios设置的首页我们进入“advanced bios features”选项,将光标移到“frist boot device”选项,按“pageup”和“pagedown”进行选择,默认值为“floppy”,这表示启动时系统会先从软 驱里读取启动信息,这样做会加长机器的启动时间,减短软驱的寿命。所以我们要选“hdd-0”直接从硬盘启动,这样启动就快上好 几秒。 另外,对于bios设置中的“above 1mbmemorytest”建议选“disabled”,对于“quickpoweronselftest”建议选择enab led。

  在“advanced chipset features”项中的设置对机子的加速影响非常大,请大家多加留意。将“bank 0/1 dram timing”从“8ns/10ns”改为“fast”或“turbo”。“turbo”比“fast”快,但不太稳定,建议选 “fast”。如果记忆体质量好可以选“turbo”试试,不稳定可以改回“fast”。

  对于内存品质好的内存条建议在“sdram cas latency”选项中设置为“2”,这样可以加快速度哦。

  较新的主板都支持agp4x,如果你的显卡也支持agp4x,那么就在“agp-4xmode”处将这项激活,即选为“en abled”,这才会更好的发挥显卡的能力,加快系统启动速度。


二、启动dma方式,提高硬盘速度

      采用udma/33、66、100技术的硬盘最高传输速率是33mb/s、66mb/s、100mb/s,从理论上来说是ide 硬盘(这里是指pio mode4 模式,其传输率是16.6mb/s)传输速率的3~6倍,但是在windows里面缺省设置中,dma却是被禁用的,所以我们必 须将它打开。

      具体方法是:打开“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器”窗口,展开“磁盘驱动器”分支,双击udma硬盘的图标,进入“属性→设置→选 项”,在“dma”项前面“√”,然后按确定,关闭所有对话框,重启计算机即可。


三、去掉windows的开机标志。

      首先你要打开“开始”→“设置”→“活页夹选项”,从“查看”标签里的“高级设置”列表框中勾选“显示所有文件”。然后打开c盘 ,找到msdos.sys这个文件,并取消它的“只读”属性,打开它,在“option”段落下,加上一行语句:logo=0, 这样windows的开机图案就不会被加载运行,开机时间也可以缩短3秒钟。


四、优化“启动”组

      计算机初学者都爱试用各种软件,用不多久又将其删除,但常常会因为某些莫名其妙的原因,这些软件还会驻留在“启动”项目中(尤其 是在使用一些d版软件时),windows启动时就会为此白白浪费许多时间。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你可以打开“开始”→ “运行”,在出现的对话框的“打开”栏中选中输入“msconfig”,然后点击“确定”,就会调出“系统配置实用程序”,点击 其中的“启动”标签,将不用加载启动组的程序前面的“√”去掉就可以了。如此一来,至少可以将启动时间缩短10秒。


五、整理、优化注册表。

      windows在开机启动后,系统要读取注册表里的相关资料并暂存于ram(内存)中,windows开机的大部分时间,都花费 了在这上面。因此,整理、优化注册表显得十分必要。有关注册表的优化,可以使用windows优化大师等软件。以windows 优化大师,点击“注册信息清理”→“扫描”,软件就会自动替你清扫注册表中的垃圾,在扫描结束后,会弹出个菜单让你选择是否备份 注册表,建议选择备份,备份后再点击“清除”即可。


六、经常维护系统。

      如果在系统中安装了太多的游戏、太多的应用软件、太多的旧资料,会让你的计算机运行速度越来越慢,而开机时间也越来越长。因此, 最好每隔一段时间,对计算机做一次全面的维护。点击“开始”→“程序”→“附件”→“系统工具”→“维护向导”,然后点击“确定 ”按钮即可对计算机进行一次全面的维护,这样会使你的计算机保持在最佳状态。对于硬盘最好能每隔2个星期就做一次“磁盘碎片整理 ”,那样会明显加快程序启动速度的,点击“系统工具”→“磁盘碎片整理程序”即可。注意在整理磁盘碎片时系统所在的盘一定要整理 ,这样才能真正加快windows的启动顺序。


七、扩大虚拟内存容量。

      如果你的硬盘够大,那就请你打开”控制面板“中的“系统”,在“性能”选项中打开“虚拟内存”,选择第二项:用户自己设定虚拟内 存设置,指向一个较少用的硬盘,并把最大值和最小值都设定为一个固定值,大小为物理内存的2倍左右。这样,虚拟内存在使用硬盘时 ,就不用迁就其忽大忽小的差别,而将固定的空间作为虚拟内存,加快存取速度。虚拟内存的设置最好在“磁盘碎片整理”之后进行,这 样虚拟内存就分不在一个连续的、无碎片文件的空间上,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八、去掉“墙纸”、“屏幕保护”等花哨的设置。

      这些设置占用系统资源不说,还严重影响windows的启动顺序。去掉它们的方法是:在桌面空白处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中 选择“属性”,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分别选择“背景”和“屏幕保护程序”标签,将“墙纸”和“屏幕保护程序”设置为“无”即可。


九、删除autoexec.bat和config.sys。

      系统安装盘根目录下的autoexec.bat和config.sys这两个文件,windows已经不需要它们了,可以将它们 安全删除,这样可以加快windows的启动速度。


十、精简*.ini文件,尤其是system.ini和win.ini的内容。

      在system.ini的[boot]和[386enh]小节中加载了许多驱动程序和字体文件,是清除重点。尤其要注意的是,[boot] 字段的shell=explorer.exe是木马喜欢的隐蔽加载之所,木马们通常会将该句变为这样:shell=explor er.exe file.exe,注意这里的file.exe就是木马服务端程序!有了木马随后加载运行不仅对系统安全造成了威胁,计算机启动 也慢了许多;对win.ini中的“run”及“load”后面加载的、不是每次开机必须运行的程序,可以暂时清除,等以后要用 时再点击运行。这样开机时windows调用的相关文件就会减少许多,启动速度自然就会快多了。


十一、关闭磁盘扫描。

用文本编辑器打开msdos.sys,会看到以下内容:
  [options]
  bootmulti=1
  bootgui=1
  autoscan=1
  如果不想非正常关机后运行磁盘扫描程序,可以把atuoscan=1改为autoscan=0,这样在非正常关机后计算机的 启动速度也会快上一些(因为scandisk没有运行嘛)。


十二、让引导信息停留时间最短。

用文本编辑器打开msdos.sys,设置[options]中的bootdelay为0即可。


十三、减少不必要的字体文件。

      字体文件占用系统资源多,引导时很慢,并且占用硬盘空间也不少。因此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字体文件。但如果删错了字体文件,搞不好会 使windows不正常。因此可以采用下面这个“偷梁换柱”的方法(可以实现字体文件的安装,而不占用大量的磁盘空间):首先打 开字库活页夹(如f:\zk),选中全部truetype字体文件,用鼠标的右键将它们拖动到c:\windows\fonts 活页夹中,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在当前位置创建快捷方式”,这样就可以在系统的字体活页夹下建立字库文件的快捷方式了。当需要使 用这些字库文件时,只要插入字库光盘,不用时取出就可以了。


十四、删去多余的dll文件。

      在window**作系统的system子目录里有许多的dll文件,这些文件可能被许多文件共享 ,但有的却没有没有一个文件要使用它,也就是说这些文件没用了,为了不占用硬盘空间和提高启动运行速度,完全可以将其删除。


十五、“旁门左道”的办法。

      如采用系统悬挂,即将当前系统状态在关机后保存,下次开机后,系统会直接进入上次关机前的桌面,用这 种方法,开机时间最快可以达到4-5秒钟,但不是所有的主板bios都支持的,设置起来也稍显麻烦。
打开注册表,展开到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curre ntversion\shareddlls子键,在右边的有许多dll文件,如果资料为0,则可以判定该dll文件没有程序共享 ,可以删掉它。


      如果按以上的方法做了计算机启动速度仍不够快,除了升级硬件(cpu、内存、硬盘等)外,另一个好办法是重装系统,这样可以明显 加快计算机启动速度,不信就试试看!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10 PM
1、硬盘空间丢失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硬盘容量大小的有关问题。硬盘的实际容量一般都小于其标称容量。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厂家一般 按每兆1000K字节计算容量,而大多数主板的BIOS及测试软件是以1048K为一兆计算。这样一来二者间便出现了大约5%的 差异。而硬盘容量又有纯粹由磁头数、柱面数等物理参数计算得到的物理盘容量以及在经过分区、格式化
注册财富会员人人得奖 E歌时代来临了!
香水首饰装扮物质女人 飞鱼大赛秀出你的风采


等操作后实际可用空间的逻辑盘容量之分。此外在CMOS中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NORMA、LBA、LARGE),也会造成容量 的不一致。由于有这些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硬盘测试容量与标称容量存在5%-10%左右的差距是基本正常的。

  和硬盘容量有关的是主板CMOS中NORMAL、LBA、LARGE的三种硬盘模式 ,简单说由于最早的BIOS只支持不大于528M容量的硬盘,BIOS中的 C/H/S参数与硬盘实际的完全一样,这时硬盘的模 式就是NORMAL,后来为解决528M的限制出现了LARGE模式,它通过增加逻辑柱面的数目,使BIOS支持的容量扩大了一 倍,但这是个过度的模式,很快就没有使用了。随着大容量硬盘的流行,现在CMOS的硬盘模式中,实际上只有LBA一项有实用意义 ,而设为NORMAL、LARGE都不能正常识别及使用大容量硬盘。

  硬盘空间丢失的原因有很多,如误操作、程序非正常退出、非正常关机、病毒感染、程序运行中的错误或者对硬件分区的不合理等情 况都会造成硬盘空间的丢失。

  1)、临时文件造成硬盘空间的浪费

  应用程序在运行时非正常退出,会使很多.TMP类型的文件继续存放在硬盘中,在Windows窗口环境中运行应用程序时,会 自动产生以~GRB开头的用于存放有关屏幕信息的文件,别外,还有一个用于Windows本身临时交换文件的win386.sw p。当程序正常退出运行之前,应用程序会将这些文件删除,而非正常退出时,应用程序无法删除它们。可以定期清理这些文件。

  2)、簇的丢失使硬盘空间丢失

  文件分配表(FAT)是软盘或硬盘上的一个隐含表。FAT记录如何将文件存储在特定的(不一定是连续的)簇上。文件分配表采 用一种简单的方法不停地跟踪数据。在FAT中,第一簇的入口是用于存储文件的第二簇的地址。在第二个簇入口处则是第三个簇的地址 ,等等,直到包含文件结束码的最终簇入口。 很明显,如果FAT表数据因为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就会导致硬盘数据的逻辑连续性发生紊乱,从而发生硬盘空间丢失的问题。这种空间 丢失的故障用一般的磁盘修复工具都可以解决,但数据往往无法修复。 由于传统FAT格式的缺陷,若某个簇没有在任何文件分配链中出现,而且该簇在相应的文件分配表中又被标记为非零时,这时该簇既没 有被任何文件使用,又不可以再为其他文件所用,这样就发生了"簇丢失"现象。簇的丢失必然导致硬盘空间的丢失。这种"丢失"空间 的现象通常是由于程序在运行中非正常终止、在Win98环境中非正常关机等原因造成的。

   3)、分区过大造成硬盘空间的浪费

  对硬盘的逻辑分区是否合理,这不仅关系到硬盘文件的分类管理,而且也直接关系到硬盘空间的充分利用。下表就是使用FAT16 的簇和硬盘物理空间的关系:

  磁盘空间或分区大小 簇的大小

  16M至128M      2K

  128M至256M      4K

  256M至512M      8K

  512M至1GB      16K

  1GB至2GB     32K

  2GB至4GB     64K

  我们知道文件的存储是以簇为单位的,也就是说一个文件要占用一个或多个簇,而簇是由一个或多个扇区构成。如果一个簇只有一个 字节被一个文件占用,那么该簇的其他部分即使是空闲的,也不能被别的文件所利用,这样空间就被浪费了。由此可见对硬盘分区在大小 划分上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硬盘空间的使用情况。

  4、)合理使用硬盘空间的设置

  回收站空间设置直接影响到硬盘上可用空间的大小,最好你的回收站大小设置为硬盘空间的5%,并且你要定期清空你的回收站。再 有一点就是,IE中的Internet文件临时存放空间的设置,如果你将它设置得太大,它存储的Internet文件就会占用你 的硬盘空间。

  5、)硬盘出现坏道

  如果硬盘出现了坏道也会导致容量减少,这种问题就是硬盘的硬件问题了。坏道是有传染性的。一旦发现一个坏道,基本表明你硬盘 的寿命不长了。用软件处理只是权宜之计。如果你的硬盘还在保修期内的话,赶紧备份重要数据,然后找经销商换。毕竟很多时候盘上的 数据比硬盘本身更值钱。

  2、加装双硬盘后出现故障

  有些朋友在新加了一个硬盘,WIN98就无法启动了,取下新加的硬盘后一切又正常了。这是因为你的WIN98装在原硬盘的非 C盘(如D盘)上,而加装双硬盘后在原硬盘存在多分区的情况下,要引起盘符交错,导致原硬盘的盘符发生变化变,WIN98在启动 时找不到安装时默认的相关系统文件及众多应用程序,自然不可能正常启动。

  在多分区的情况下,硬盘分区的排列顺序有些古怪:主硬盘的主分区仍被计算机认为是C盘,而第二硬盘的主分区则被认为是D盘, 接下来是第一硬盘的其他分区依次从E盘开始排列,然后是第二硬盘的其他分区接着第一硬盘的最后盘符依次排列。要使加上第二硬盘后 盘符不发生变化,解决的办法有两个:如果你只使用WIN98的话,比较简单,在CMOS中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即可,但在纯D OS下不认第二个硬盘。第二种方法是接上双硬盘后,给第二个硬盘重新分区,删掉其主DOS分区,只分扩展分区。这样盘符也不会交 错。当然若第一硬盘只有一个分区的话,也不存在盘符交错的问题。



             3、硬盘无法引导

  硬盘无法引导系统的故障是非常常见的。原因一般是因为操作系统的重要文件被病毒破坏,或操作失误,导致破坏。引导区和分区表 损坏。

  一般情况下遇到此类问题处理的过程如下:首先你应该确认电源和信号电缆连接无误(尤其注意信号电缆的方向不要接反),然后进 入主板BIOS的硬盘设置,选择自动识别硬盘,看能否正确识别硬盘,若BIOS在识别时长时间停留不动,最后无法识别该硬盘,则 多半是硬盘硬件故障,你自己是无法处理的,赶紧退还你朋友了事^_^。如果主板能正确识别该盘你就不用着急了,首先向朋友问清楚 该盘是否是新硬盘,若是新硬盘你应该分区格式化后才能识别,如果是已做好的硬盘则很可能是因为该盘采用了FAT32分区。用DO S6.22启动当然是不能识别的,建议换用WIN98的启动盘。

  一旦出现无法引导的故障,首先应该用软盘启动,如果硬盘还能识别,处理起来比较简单, 一般用SYS A: C:命令即可。如果无效的话可以试试Ndd软件包中的一个工具MAKEDISKBOOT。

  如果问题比较严重的话,最好先想法备份出重要数据,然后分区格式化。你先试试fdiak/mbr重写主引导区(或放入2K以上的系统安装盘,进入故障台~使用fixmrb命令就可以修复所有MS分区), 另外用FDISK检查并激活分区。最后执行format c:/s。

  4、逻辑锁的处理

  被“逻辑锁”锁住硬盘是比较严重的故障。最直接的后果是,用普通将办法无法启动系统。其原因在于:

  计算机在引导DOS系统时将会搜索所有逻辑盘的顺序,当DOS被引导时,首先要去找主引导扇区的分区表信息,位于硬盘的零头 零柱面的第一个扇区的OBEH地址开始的地方,当分区信息开始的地方为80H时表示是主引导分区,其他的为扩展分区,主引导分区 被定义为逻辑盘C盘,然后查找扩展分区的逻辑盘,被定义为D盘,以此类推找到E,F,G.....“逻辑锁”就是在此下手,修改 了正常的主引导分区记录将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盘指向自己,DOS在启动时查找到第一个逻辑盘后,查找下一个逻辑盘总是找到是自 己,这样一来就形成了死循环,这就是使用软驱,光驱,双硬盘都不能正常启动的原因。实际上这“逻辑锁”只是利用了DOS在启动时 的一个小小缺陷,便令不少高手都束手无策。知道了“逻辑锁”的“上锁”原理,要解锁也就比较容易了。以前我看到有位朋友采用“热 拔插”硬盘电源的方法来处理:就是在当系统启动时,先不给被锁的硬盘插上电源线,等待启动完成后再给硬盘“热插”上电源线,这时 如果硬盘没有烧坏的话,系统就可以控制硬盘了。当然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方法,大家不要轻易尝试,下面介绍两种比较简单和安全的处 理方法。

  方法一:修改DOS启动文件

  首先准备一张DOS6.22的系统盘,带上debug、pctools5.0、fdisk等工具。然后在一台正常的机器上, 使用你熟悉的二进制编辑工具(debug、pctools5.0,或者Windows下的ultraedit都行)修改软盘上的 IO.SYS文件(修改前记住改该文件的属性为正常),具体是在这个文件里面搜索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修改为任何 其他数值即可。用这张修改过的系统软盘你就可以顺利地带着被锁的硬盘启动了。不过这时由于该硬盘正常的分区表已经被黑客程序给恶 意修改了,你无法用FDISK来删除和修改分区,而且仍无法用正常的启动盘启动系统,这时你可以用DEBUG来手工恢复。使用D EBUG手工修复硬盘步骤如下:

  a:\>debug

  -a

  -xxxx:100 mov ax,0201 读一个扇区的内容

  -xxxx:103 mov bx,500 设置一个缓存地址

  -xxxx:106 mov cx,0001 设置第一个硬盘的硬盘指针

  -xxxx:109 mov dx,0080 读零磁头

  -xxxx:10c int 13 硬盘中断

  -xxxx:10e int 20

  -xxxx:0110 退出程序返回到指示符

  -g 运行

  -d500 查看运行后500地址的内容

  这时候会发现地址6be开始的内容是硬盘分区的信息,发现此硬盘的扩展分区指向自己,这就使DOS或Windows启动时查 找硬盘逻辑盘进去死循环,在DEBUG指示符下用E命令修改内存数据 具体如下:

  E6BE

  xx.0 xx.0 xx.0...............

  .............................

  .......................55 AA

  55 AA表示硬盘有效的标记,不要修改,xx0表示把以前的数据“xx”改成0

  再用硬盘中断13把修改好的数据写入硬盘就可以了,具体如下:

  A:\>debug

  a 100 表示修改100地址的汇编指令

  -xxxx:100 mov ax,0301 写硬盘一个扇区

  -xxxx: 这里直接按回车

  -g 运行

  -q 退出

  然后运行 FDISK/MBR(重置硬盘引导扇区的引导程序),再重新启动电脑就行了。

  怎么样?用这种方法处理够简单的吧?而且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保住盘上的数据!如果你不需要保存数据的话,还有更加 简单的处理方法:

  方法二:巧设BIOS,用DM解锁

  大家知道DM软件是不依赖于主板BIOS的硬盘识别安装软件,(所以在不能识别大硬盘的老主板上也可用DM来安装使用大容量 硬盘)。就算在BIOS中将硬盘设为“NONE”,DM也可识别并处理硬盘。

  首先你要找到和硬盘配套的DM软件(找JS或去网上下载),然后把DM拷到一张系统盘上。接上被锁硬盘,开机,按住DEL键 ,进CMOS设置,将所有IDE硬盘设为NONE(这是关键所在!),保存设置,重启动,这时系统即可 “带锁”启动。启动后运行DM,你会发现DM可以绕过BIOS,识别出硬盘,选中该硬盘,分区格式化,就OK了。这么简单?不过 这种方法的弱点是硬盘上的数据将全部丢失。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11 PM
一、接触不良

       肉眼可见的接触不良,如板卡一头高一头低,那是轻而易举可以排除的。不过有一些显示卡的接触不良非常的隐蔽,表面上看去是安装得 很好,但实际上接触不良,导致很多莫明其妙的故障:

      案例:一台毒龙650机器,忽然开机不正常,经常在第一次开机屏幕全黑无反应,切断电源后再开机则成功,好像系统要“预热”一样。

      分析:这个故障看上去是电源的问题,也确实在一些老机器上出现过更换电源解决问题的案例。但此机购置的时间较短,部件都是新的, 而且是我帮忙亲自挑选检验过的,这样的配置同时购置的还不只一台,其他的都在正常运作,这台照道理不会那么快有质量问题。所以我 本着从最简单的步骤着手的原则,先检查连线,插拔一遍后开机,无效;我又在CMOS里的电源设置里做了调整,设置了出厂的默认值,无效 ;于是我仔细询问机主出事前的操作,原来她曾经在十天前打开机箱做清洁,还更换过风扇,我估计可能会是碰到了某些部件松动导致了 接触不良或是短路。

      解决:开机的时候我仔细观察,发现面板的指示灯不是马上亮的,而是过了5秒后才亮,电源灯、硬盘灯和光驱面板灯都正常,只是好像 系统无信号送到显示器,而且系统无报警声――由于第二次开机能正常使用,所以排除了黑屏是内存没插好的原因。一般系统开机黑屏就 是显示卡和内存两大因素造成的了,主板损坏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我判断很可能会是显示卡接触不良导致的故障。于是我拧开螺丝,拔出 显示卡再重新装好,为了避免CMOS中其他设置的影响,又顺便短接了一下CMOS跳线放了一下电。重新开机后,一次成功,只是因 为放过电,须重新设置CMOS参数,保存退出关机,过数小时再开机验证,也是一次成功顺利进入windows 98,故障排除了。


       二、电源功率或设置的影响

      现在的主板提供的高级电源管理功能很多,有节能、睡眠、ON NOW等等,但有些显示卡和主板的某些电源功能有冲突,会导致进入Windows里花屏的现象。

      案例:也是上述的那台机器,在调试的过程中开始怀疑是电源的故障,改动了CMOS中电源的设置特别是VIDEO相关的设置,开机 进入Windows后Windows98变成了256色,还提示要安装新的驱动程序。该机已经正常安装使用Windows98半 年了,显然是基本设置错误导致的故障,而不能按Windows提示的“安装新的驱动程序”来排除。

      分析和解决:由于当时是改动了CMOS电源选项后马上进入Windows出问题的,所以没费力就知道是电源选项的影响。但如果是 其他情况下出现的,可能会就比较难想到这方面去。建议大家在显示不正常的时候,注意一下CMOS电源方面的影响,如果是改动了设 置的,把它调整为出厂的默认值;如果是刚装机就出现问题的,可以把出厂的默认值中的节能、ON NOW什么的花哨功能禁止试试。

       另外因为AMD的CPU耗电量较大,一些电源质量不好或是功率不够的“龙”、“鸟”机器上面,添加购置了新硬盘或其他耗电较大的 设备后可能也会导致显示卡的供电不够,大家可以用排除和替换法检验。


       三、刷新BIOS后的影响

      几乎每个月,出产显示卡的厂商都会在网上发布新的BIOS供DIY们刷新自己的显示卡,以获得新功能和修正BIOS的BUG。但 也有不少人在刷新了之后,玩某些游戏时会死机或是自动跳回桌面,更有用名牌厂家的BIOS刷坏自己的显示卡的案例。如果刷新后连 windows都不能运行,你当然会重新回到老版本;问题是有时候刷新了之后Windows的多数任务正常,只是某个程序如PH OTOSHOP出错,你很难想到是刷新BIOS的影响,所以排除故障可能会走弯路。

      建议:你的显示卡工作正常的话,最好不要乱“升级”。因为显卡的BIOS各个版本对电脑的主板、电源有一定的相适应(兼容)特性 ,如果目前的部件是和睦相处的话,还是不要乱改好。那些所谓刷新后的新功能,其实大多数是噱头而已。主板的BIOS也是一样,除 非是出于为了支持新的CPU和大硬盘的考虑,没事乱刷冒险有点不值得。

      另外,显示卡的固定螺丝不用拧得太紧太死,适中即可,因为显示卡离开机箱的挡板还有一点距离,如果拧螺丝太紧会强行把显示卡的一 头微微拉离插槽,可能会导致接触不良。那就和固定螺丝的意愿背道而驰了。
盘逻辑锁详解

------------------------------------------------------------ --------------------
2003-5-31 9:39:46  
  
      不知道你是否曾碰到过bios里面能够检测到硬盘,但是你从软盘和硬盘都启动不了计算机的情形?也许这时候你就会认为是硬盘坏掉 了,可实际上,很有可能是你的硬盘中了逻辑锁。

      硬盘逻辑锁总共有三种,本质都是对硬盘的分区表作了修改,以前只是一些黑客程序使用它,开始大范围对计算机造成危害是在臭名昭著的 KV3000反盗版事件的时候,那时江民公司为了打击盗版。在KV3000新版升级程序植入了一个黑客程序,当检测到用户使用了盗版的KV3000以后就 将硬盘的分区表锁住,被称为“主动逻辑锁”,其实就是硬盘逻辑锁的一种,当时却使无数无辜的人受害,江民公司也因此被定罪。这是旧事不谈,下面我们就来介 绍一下它的三种情况和解决方法。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硬盘的分区表。硬盘分区表位于磁盘的0磁头0柱面1扇区,这个扇区从01BEH开始的64个字节就是分区表。分区表共64 字节,分为4栏,每栏16个字节描述一个分区。如果用FDISK程序分区,那最多只用两栏,第一栏描述主引导分区,第二栏描述扩展分区。分区表的结构与各 字节的含义如下:

  00H—标志活动字节。活动DOS分区为80H,其它为00H。
  01H—本分区逻辑0扇区所在的磁头号。
  02H—逻辑0扇区所在柱面中的扇区号。
  03H—逻辑0扇区所在的柱面号。
  04H—分区类型标志。
  05H—本分区最后一个扇区的磁头号。
  06H—最后一个扇区的扇区号。
  07H—最后一个柱面的柱面号。
  08H—硬盘上在本分区之前的扇区总数,用双字节表示。
  0CH—本分区的扇区总数,从逻辑0扇区计数,不含隐藏扇区,用双字节表示。

      分区表的最后两个字节是它的有效标志,改变后将无法从硬盘启动,这就是第一种简单的锁住硬盘的方法。不过比较容易解决,只要从软盘启动就一切 正常,启动后用Debug或Diskedit等软件将硬盘分区表中的标志恢复就可以了。第二种方法是修改分区参数,如果将分区参数全部变为0,则启动后由 于找不到分区参数无法从硬盘启动,用启动盘从软盘启动后也不认硬盘,不过机器毕竟能够启动,我们可以在启动后用软盘里的debug等工具修复被改动的分区 表参数,重新启动后就没问题了。

      我们重点要讲的就是第三种,也就是上文提到的“主动逻辑锁”,它是因为分区表参数被修改成了一个死循环。正常启动时DOS接管硬盘后查找分区 表,主引导分区被定义为C盘,然后查找逻辑盘,定义为D盘,然后是E、F、G,而这个主动逻辑锁就是将第一个逻辑盘(一般是D盘)的下一个分区指向它本 身,不断读取下一个,其实就是读它自己,结果陷入死循环。因为DOS启动必须包含基本输入输出文件io.sys(我们在windows下也可以看到,位于 C盘根目录下)。而它是有些固执的,启动以后非要把硬盘分区表读完然后接管不可,所以无论我们用什么启动,它一查找逻辑盘就死循环,我们就看到了硬盘灯常 亮系统挂起的情况了。

      那么我们如何解开它呢?从根本上讲就是让io.sys不起作用或者在它起作用以前将分区表参数修改回来。

1、debug法。

      用这种方法首先必须要能启动机器,我们可以在一台正常的电脑上修改启动软盘中的io.sys文件,查找到第一个“55aa”字符串,找到以后 修改为任何其他数值,用这张启动软盘你就可以顺利地带着被锁的硬盘启动了。不过这时该硬盘的分区表已经不正常,所以我们无法用FDISK来删除和修改分 区,而且仍然无法用正常的启动盘启动系统,这时可以用DEBUG来手工恢复。具体命令如下:
a:\>debug
-a
-????:100 mov ax,0201(读一扇区内容)
-????:103 mov bx,500(设置一缓存地址)
-????:106 mov cx,0001(设置第一硬盘的硬盘指针)
-????:109 mov dx,0080(读零磁头)
-????:10c int 13 (硬盘中断)
-????:10e int 20
-????:0110 回车
(注:-????各硬盘不相同,跟后面的:1??都是自动显示的,我们要输入的只是其后的内容)
-g
-d500 (查看运行后缓存地址500的内容,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地址6be开始的内容就是硬盘分区表信息,如果硬盘的扩展分区正是指向自己 ,那么DOS或WINDOWS启动时就会因查找逻辑分区而陷入死循环。)在DEBUG指示符下继续修改内存数据:
E6BE
??.0 ??.0 ??.0……
……
……55 AA
55 AA是硬盘有效的标志,不要修改,??.0表示把以前的数据“??”改成了0,再用硬盘中断13把修改好的数据写入硬盘就可以了 :
A:\>debug
a 100 (表示修改100地址的汇编指令)
-????:100 mov ax,0301 (写硬盘一个扇区)
-????: 回车
-g (运行)
-q (退出)
退出后运行fdisk/mbr来重置硬盘引导程序,重新启动即可。

      这种方法虽然麻烦一点,但是它能够恢复硬盘分区表,也就是说恢复以后硬盘中的数据也不会丢失。而以下方法虽然更加方便,但是要么 硬盘中的数据难保,要么有一定危险性。


    2、外挂软件法

      这种方法原理都是绕过bios对硬盘的检测而直接用一些能够自己查找硬盘的软件来控制硬盘。

      首先是DM,现在每一个硬盘厂商都有自己的DiskManager程序,而且都能放进一张软盘里,你可以下载一个使用,如果不清楚自己硬盘的 牌子,也可以用IBM出的DM万用版,不过它对现在32G以上的大硬盘支持不好。我们先在bios里面将硬盘所在的 IDE口设置为none,(如果你不知道哪个是,全部设为none也可以),然后用启动盘启动系统,启动完成后将软盘取出,放入装有DM软件的软盘,运行 DM,它会检测到你的病硬盘的存在,然后将它重新分区就搞定了。DM具体用法比较简单,就不详细说了,不过对E文不太好的朋友可能有些困难,请教身边的高 手吧。

      我们还可以使用低格软件,也是每一种硬盘都有自己的低格软件,但也有通用的Lformat程序(只有30多k),前面的做法相同,还是在 bios里面屏蔽掉硬盘,用启动盘启动,然后换软盘运行低格程序对硬盘进行低级格式化,由于分区表只在硬盘最前列部分,所以估摸着格过前面的分区表部分就 可以停止了,然后重新启动在bios里面将硬盘设出来,就可以像一块新的硬盘一样对它进行分区 等操作了。

3、热插拔

      这是最危险的一种方法,很有可能将你的硬盘烧毁,所以请谨慎。具体做法很简单,首先将硬盘的电源线拔掉,然后软盘启动系统,启动完成后再将硬 盘的电源线插上,这时候系统就能够控制硬盘了,可以对它进行分区,恢复分区表等操作。我有一个菜鸟朋友就是在热插拔硬盘3次以后搞定的。不过此种方法存在 危险,强烈不推荐使用,如因此损坏,本人概不负责。

      其实最好的情况是你有分区表备份,那恢复起来就比较容易了,而且数据也不会丢失。所以说呢,亡羊补牢固然不错,但是如果能事先就 做好了保险工作,那就不用愁了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13 PM
请问低格对硬盘有坏处吗?
低格用的是什么软件呢?



答一:普通的格式化硬盘是不会影响硬盘寿命的。

  格式化分为高级格式化和低级格式化。高级格式化仅仅是清除硬盘上的数据,生成引导信息,初始化FAT表,标注逻辑坏道等。而低级格式化是将硬盘划分出柱面和磁道,再将磁道划分为若干个扇区,每个扇区又划分出标识部分ID、间隔区、GAP和数据区DAT A等。低级格式化是高级格式化之前的一件工作,每块硬盘在出厂前都进行了低级格式化。低级格式化是一种损耗性操作,对硬盘寿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我们平时所用的Windows下的格式化(包括在DOS下面使用的格式化) 其实是高级格式化。

  在Windows下对硬盘进行的格式化和对软盘进行的格式化原理是一样的。而格式化软盘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对一张软盘进行的 全面格式化是一种低级格式化。

  答二:对于近几年新购进的硬盘,包括高格和低格在内的格式化操作,都不会影响其寿命。

  与以前相比,现在硬盘的物理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直接影响到相应的硬盘指令实现方式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硬盘寻道方式的变化导致的格式化指令的变 化。目前用户能访问的,是经过转化后的逻辑扇区,而不是实际的与物理磁头对应的物理扇区。这样,用户实际上已经无法对物理意义上的硬盘进行操作了。现在所 谓的低级格式化只不过是实现了重新置零和将坏扇区重定向罢了,并不能实现硬盘再生,也没有物理意义上的修复功能。

  对于常用的高级格式化,“快速格式化”仅仅是重置硬盘分区表,即使是“完全格式化”,也不过是在重置硬盘分区表之外,把所有扇区重新置零。由此可以看 出,用户运行的格式化指令与其他普通的读写操作并无本质区别,而在硬盘整个寿命中,这种读写的次数则只能用天文数字来计量了,格式化或者Ghost操作的 次数完全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现有硬盘制造技术,普通应用中单纯因为读写而导致硬盘损坏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大多数硬盘故障都与外部物理碰撞、读写中突然停 电以及电路损坏有关。所以,格式化中惟一需要考虑的就是避免上述这几种情况的发生。

  硬盘曾经像软盘一样,利用步进电机来控制磁头的位置,进行寻道操作。正如前边所述,现在随着磁头定位精密程度的不断提高,硬 盘的寻道方式和格式化指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就实际应用而言我们可以认为两者原理是一样的。
全集成主板之不完全优化攻略


  集成主板通常指那些在主板上直接集成了显卡、声卡和网卡等部件的主板,其中以集成显卡为重要特征。虽然集成主板并不是主流产品,但它以较低的价格及安 装的简便性,还是在主板市场占有一席之地。集成主板上的显卡、声卡等部份由于要占用一些系统资源,所以它的性能与非集成主板相比要差一些,这也是集成主板 不能成为主流产品的重要原因。尽管集成主板性能相对要低,但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设置与优化来提高它的性能。

  一、优化BIOS设置提高显示性能

  显示性能是集成主板发挥性能最主要的瓶径,尤其是在运行3D游戏等考验显卡性能的程序时,集成显卡就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而BIOS的设置与集成显卡的性能关系密切,留意并调校好以下几个BlOS选项就能为集成显卡带来更高的性能和稳定性。

  1.AGP Date Rote

  对于一般的主板,其显卡的AGP速率越高越好,但对集成显卡却未必是这样,因为目前的集成显卡只会用AGP通道传送少量指令数据,真正吃带宽的图形数 据早已走“显示核心一内存”专用通道.所以AGP速率的高低不会成为集成显卡的性能瓶颈,但过高的AGP速率却会给系统带来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建议还是保 持默认值为好。

  2.AGP Fast Write

  Fast Wrtte是快速写入的意思,这个选项能提高集成显卡的性能.但它也可能有负作用,对系统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根据使用经验,目前只有nForce2 1GP,n9100、661FX等较新的集成显卡能正常使用Fast Write选项。

  3.Grapphic Window WR Combine

  这个选项在基于SiS芯片组的集成主板比较多见,它可以起到优化图形系统的读\写性能,对集成显卡的性能有一定的提升。建议大家开启此选项。

  4.Video BIOS Cacheble

  它的作用是决定是否将VGA BIOS和RAM缓冲指至内存的某个地址段,虽然开启后能提高一些集成显卡的性能,可一旦有程序向该地址段写入数据,电脑就会出现死机现象。所以建议关闭该选项.因为Video BIOS Cachable给集成显卡性能的提高很有限.但却给电脑带来了不稳定的隐患。

  5.AGP Aperture Size

  AGP Aperture Size选项的含义是AGP有效空间的大小,即划拔内存为显存的大小。显存容量如何分配一直是集成主板使用者左右为难的问题,显存容量划大了,内存容量就会减少,影响整体性能,显存容量划小了,对显卡的性能又有影响。通过实际使用,AGP Aperture Size选项在 32MB显存和64MB显存下,性能差别并不明显。实际上,32MB的显存即可满足多数新型集成显卡的需求,而类似sis630这类三年前的集成显卡仅需 16MB的显存。

  Intel芯片组集成显卡有自己的一套显存分配法。早期Intel的整合显卡无须人工调整显存容量,而是自动分配,后来Intel又为 Intel Extreme Graphics及其后续产品加入了“分级显存”功能,所谓分级显存就是“额定内存+动态显存”。额定内存规定了显存的最小分配值,当最小分配值不够用 时,就会向操作系统请求更多的内存划为显存(动态显存)。所以,如果你不怎么玩大型游戏的话,那么尽可以将额定显存设置得小一些(如1MB),这既能满足 游戏的需求,又能节省不少的内存。反之,最好将“额定显存”设为8MB以上,这虽会浪费一些内存.但却能获得更好的游戏兼容性。

  另外,显存划拔的大小与内存大小密切相关(Intel 81X等集成主板除外),如果你的内存为1 2 8MB,建议设置显存容量为3 2MB以内,如果你的内存为1 28MB以上,建议设置显存容量为64MB以内。

  二、集成显卡也超频

  独立显卡超频很多玩家都试过,集成显卡也可以通过超频的方法来提高其性能,集成显卡超频无须进行任何软硬跳线设置,只要修改Windows注册表或用 专门的显卡超频软件就可以完成。由于修改注册表需要一定专业知识,并且比较麻烦,而显卡超频软件使用简单,效果也比较好,所以它是玩家的首选。

  PowerStrip就是一款通用的显卡超频软件。安装完成后运行PowerStrip,会出现一个对话框,显示出显卡和显示器的型号、刷新率定义是 按照标准设置还是自定义、是否在启动时运行DDC以检查即插即用的显示器等信息。然后单击“OK”按钮,PowerStrip便会驻留在内存中,并在任务 栏显示工作图标。右击该图标,会弹出PowerStrip的工作主莱单,然后选中“Performance profiles-  Configure...”。软件会根据你所使用的图形芯片类型弹出一个对话框,最顶端就标示该显卡的显示芯 片类型。在“Engine Clock”下面的框里是当前显卡的核心工作频率,在“Memory Clock”下面的框里就是当前显存的工作频率。如果要使显卡超频使用,只要将左侧的显存频率或内核频率的滑块向上拖到合适的频率,再点击“Applv” 按钮就会使显卡切换到新的频率。这里要提醒大家一点,在超频时不能求高心切,要逐步多次进行调节,不能一次大幅度地调高其工作频率。在超频后,要注意检查 芯片组的温度及散热环境。

  另外,对有些集成主板来说,BIOS就可以用来调节显示核心的频率,这就更简单方便一些。

  三、集成声卡的合理设置

  与显卡相比,声卡占用的系统资源要少很多,但通过合理设置仍会节省一些系统资源。比如在Windows环境中关闭“音量控制”中的StoreWide或3D Depth两个选项,会大大减少声卡的CPU占用率,一般Windows的默认值都是开启状态的。

  如果你对音质的要求很高。用普通的声卡的音频连接线不一定能达到你的要求,在听CD或VCD时你可以直接将音箱接到光驱的耳机插孔上,因为这种是数字输出效果,要比使用原来的模拟信号输出好很多,失真也小。

  如果你平常不爱听CD,建议最好将声音属性中的MIC和CD都关掉,这样可大大避免各种杂音。具体的解决方法是双击系统任务栏中的小喇叭图标,然后把CD-ROM和MIC PHONE两项静音即可。

  至于具体低、高音的设置,比较理想的方案是在声音属性中将你声卡的低音滑杆调到60%处,高音调到80%,总的系统音量应放到85%左右。当然,你也可以依你个人的品味随意取值。

  对于采用ALC650 AC97音效芯片的nForce2和SIS 655芯片组的主板,在播放音频文件时容易出现爆音的现象。这是因为它对 DirectSound的硬件加速支持存在一些问题,只需运行DirectX诊断工具,在“声音”速项中降低“硬件的声音加速级别”就可以减低爆音的程度。

  四、正确调节CPU主频与内存频率

  CPU主频与内存频率都是影响集成主板特别是其显示性能的重要因素,现在主板对非标准外频都有一定分频比例,一般情况CPU超频时内存可能就要降频使用。那么CPU主频与内存频率谁的影响更大呢?

  对于支持双通道DDR内存的集成主板来说,内存带宽已经足够,性能瓶颈主要来自CPU,所以适当调高CPU频率会带来更高的性能。对于那些只支持单通道DDR内存的集成合主板来说,它们的性能瓶颈来自内存带宽,而不是CPU,将内存频率适当提高会更为合理一些。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23 PM
换主板一定要重装Windows吗?


  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换过新主板、RAID卡或者IDE卡之类的硬件(即系统硬件发生重大变化)后,再次进入Windows 2000/XP时,通常都不能正常进入操作系统。即使升级主板所采用的是同一厂商的芯片组也一样,例如从Intel i845芯片组主板升级为i865芯片组主板。最终结果是必须重新安装Windows系统和大部分应用软件。

  如果你的电脑中没有太多的应用软件,重新安装Windows XP约需半小时左右,那倒还可以接受。但假如你已经安装了很多应用软件的话,重装 Windows XP是非常讨厌的事。除基本的操作系统要安装,还有各种各样的升级文件和补丁文件、驱动程序等等,实在是麻烦。

  其实,重新安装操作系统并非必然。只要你按照本文介绍的方法为之,也可以保证在更换主板等硬件之后仍能正常运作,从而不必重新安装一次Windows XP。

  一、一般操作步骤

  1、开始之前,最好使用Ghost制作一个Windows XP所在硬盘分区的镜像备份,以防万一出错,也可以恢复到以前的正常状态。
2、打开机箱,将除显示卡以外的所有PCI插卡全部拔掉。
3、在Windows的“开始”-->“设置”-->“控制面板”-->“添加/删除程序”中,将所有硬盘加速程序全部删除,包括Intel芯片组的IAA加速程序和VIA芯片组的IDE Tool。
4、然后,在“控制面板”中将主板芯片组的驱动程序卸载,但千万不要重新启动电脑。具体方法为:
(1)进入“控制面板”-->“系统”-->“硬件”-->“设备管理器”,点击“IDE ATA/ATAPI Controllers”项目,它下面的第一个子项就是主板芯片组
(2)双击该主板芯片组名称,在随后出现的“属性”窗口的“驱动程序”页面中,点击“更新驱动程序”按钮
(3)进入“硬件更新向导”对话框后,选择“从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装”,点“下一步”按钮
(4)随后,选择“不要搜索,我要自己选择要安装的驱动程序”。再点“下一步”按钮(5)在“显示兼容设备”窗口中选成“标准双通道PCI IDE控制器”,按照指示完成安装
5、关机,但千万不要重新启动。然后将硬盘安装到新的主板上,插上显示卡后开机。如无意外,应该能正常启动并进入Windows XP。进入系统之后,再安装新主板芯片组的驱动程序即可。


  二、特殊情况对策

  如果完成以上步骤后,进入Windows XP时仍然出现蓝屏或者不断重新启动的情况,则需继续以下步骤:
6、重复第1至第4步。
7、进入“控制面板”-->“系统”-->“设备管理器”,点击“计算机”一项出现“ACPI Uniprocessor”子项目,或者“Advanced Configuration and Power Interface PC”
无论这里显示什么,都应单击鼠标右键,选“更新驱动程序”一项,再点“从列表或指定位置安装”。并在下一个设置页面中选择“不要搜索,我要自己选择要安装的驱动程序”。
8、进入“显示兼容硬件”页面,如果有多种选项,随便选择一个与之前不同的选项。但需注意:如果你的电脑不是处理器的话就不要选择与Multi Processor有关的项目。然后按指示完成升级步骤。
9、完成升级后关机,将硬盘安装到新的主板上,并只插显示卡再开机启动。
10、如果仍然不能正常进入Windows XP,可试试使用安全模式进入。假如安全模式也不行,就要在第8步中将计算机改为“Standard PC”选为这一项后,基本不会再有问题出现。但后果是部分高级电源管理功能和IRQ中断分配功能消失或者变差,不过并不影响你的正常使用。

[[i] Last edited by a130037 on 2005-2-16 at 09:27 PM [/i]]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29 PM
让你的显示器也具有显亮模式


  目前很多显示器具备网络、游戏、文本等亮度快捷调整模式,这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了不少方便。可笔者自己的三星550S却没有这样的功能,每次玩游戏都要 专门为此调整自带的亮度调节按钮,相当麻烦。经过一番搜寻,在网上找到了一款名为DarkAdapted的屏幕亮度设置软件。

  DarkAdapted小档案:

  DarkAdapted是一款旨在帮你改变显示器亮度的软件,使用它即可随意调节显示器亮度。其大小为1263KB,支持Windows 95以上的操作系统,下载地址。

  使用:

  软件无需安装,解压缩后直接运行DarkAdapted.exe即可出现软件的主界面。要使显示器变亮,直接选择默认的“Full Brightness(全部变亮)”即可。如果你的屏幕变化得不是很明显,可以试着同时按下“Shift+Ctrl+Alt”组合键。当你对于某种色彩比较偏爱,希望整个屏幕偏重于某一种色彩时,可以通过下拉菜单选择适合自己的其他选项。下拉菜单中提供了“Full Red”、“Bright Red”等六种模式供你选择。

  若是上面几种模式还不能令你感到满意的话,你还可以勾选软件主界面右面的“Show More Detail(显示更多的细节)”复选框,此时主界面窗口将多出一部分内容,在多出的内容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使用鼠标任意调节R、G、B值,一个与众不同的屏幕就这样出现在你的眼前啦!

  诸位一定会问,使用这个软件还是得用鼠标点来点去的嘛!一点事也省不了!错,当你设定好某个屏幕值之后,点击“File→Save Current Screen as Preset”将参数取个名字保存在下拉列表中,下一次再启动机器的话无须点来点去,只需一次便可搞定!简单吧?我们还可以通过“Edit→Preferences”对软件的快捷键、亮度渐变时间等进行设置。
  如果你的显示器没有高亮模式调节按钮或者老式显示器亮度调节按钮失灵的话,不妨用DarkAdapted来帮帮忙。不过,这个软件是通过调节显示屏的 色温及显像管的明暗度来改变屏幕的亮度的,如果长期使用的话会缩短显示器的寿命,因此尽量在使用过之后恢复到屏幕的原有状态。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30 PM
大硬盘安装使用中的一些问题


  关于大硬盘如何分区的问题曾经有过介绍,笔者就自己的经验补充一下大硬盘使用中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硬件要求

  首先,要想让主板“完美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方法只有一个:刷新BIOS。一般来说如果主板支持48位LBA寻址,那么就可以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其中南桥芯片采用Intel ICH4、ICH5、ICH6,VIA VT8235、8237,SiS 961、964,nForce MCP、MCP RAID这些型号的主板,只要刷成最新版本的BIOS,应该就没什么问题,但是较老的主板可能就没这么幸运了。

  二、分区经验

  比较妥当分区方法是使用WinXP的安装盘进行分区(不要使用Win2000安装盘):在安装操作系统时选择分区,然后选择FAT(32)或者 NTFS格式。如果你不能确定自己的主板是否支持137GB以上的硬盘,那么不妨先分一个大小适合的C盘,格式化安装操作系统,然后修改注册表(增加 EnableBigLba项,具体方法见《轻松升级160GB大硬盘全攻略》),最后利用“磁盘管理”进行剩余硬盘空间分区。

  另外分区时最好不要使用如DM、SMARTDISK、FAT32、PartitionMagic等软件,不过在攒机时装机商为图方便往往都使用此类软 件分区。以笔者自己的经验来看,使用这些工具也许能够顺利分区,但是用一段时间后有可能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笔者曾使用 PartitionMagic8.01给希捷PATA 160GB硬盘分区(7个逻辑盘),文件系统格式为NFTS,使用了一周一直没有问题,后来有一次开机,突然提示引导信息错误,结果C盘丢失了。用各种软 件进行修复也没能解决,最后重建分区才正常。

  三、常见问题及解决

  如果用WinXP的安装盘进行分区,也会遇到一些问题。正常的盘符顺序应该是先硬盘后光驱,如C:、D:、E:磁盘盘符,然后才是光驱盘符。不过,如 果使用NTFS格式分区,那么在安装完WinXP以后很容易遇到这样的情况:假设共有6个盘符:C:、D:、E:、F:、G:、H:,其中C盘是物理硬 盘,而D盘、E盘却变成光驱盘符,然后F、G、H才是未格式化的物理分区,如果出现此类盘符混乱的情况,我们要调整这个顺序:先打开“控制面板”→“管理 工具”→“计算机管理”→“磁盘管理”,先格式化F、G、H分区,然后在D盘上单击右键,选择“更改驱动器名和路径”,再单击“更改”按钮,接着在右侧的 驱动器号一栏选择“I”,单击“确定”,使用相同的方法再将E盘盘符更改为“J:”,光驱盘符改过来以后,再将硬盘盘符一一调整,将F、G、H依次调整为 D、E、F盘,完成以后硬盘的盘符就正确了,最后再把光驱的盘符更改为G:、H:,这样整个系统的盘符顺序就正确了。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32 PM
数据恢复的基础知识: 从电脑硬盘的数据结构谈起


数据恢复的基础知识: 从电脑硬盘的数据结构谈起

   说到数据恢复,我们就不能不提到硬盘的数据结构、文件的存储原理,甚至操作系统的启动流程,这些是你在恢复硬盘数据时不得不利用的基本知识。即使你不需要恢复数据,理解了这些知识(即使只是稍微多知道一些),对于你平时的电脑操作和应用也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就从硬盘的数据结构谈起吧……

    硬盘数据结构

    初买来一块硬盘,我们是没有办法使用的,你需要将它分区、格式化,然后再安装上操作系统才可以使用。就拿我们一直沿用到现在的Win9x/Me系列来说, 我们一般要将硬盘分成主引导扇区、操作系统引导扇区、FAT、DIR和Data等五部分(其中只有主引导扇区是唯一的,其它的随你的分区数的增加而增 加)。

    主引导扇区

    主引导扇区位于整个硬盘的0磁道0柱面1扇区,包括硬盘主引导记录MBR(Main Boot Record)和分区表DPT(Disk Partition Table)。其中主引导记录的作用就是检查分区表是否正确以及确定哪个分区为引导分区,并在程序结束时把该分区的启动程序(也就是操作系统引导扇区)调 入内存加以执行。至于分区表,很多人都知道,以80H或00H为开始标志,以55AAH为结束标志,共64字节,位于本扇区的最末端。值得一提的 是,MBR是由分区程序(例如DOS 的Fdisk.exe)产生的,不同的操作系统可能这个扇区是不尽相同。如果你有这个意向也可以自己去编写一个,只要它能完成前述的任务即可,这也是为什 么能实现多系统启动的原因(说句题外话:正因为这个主引导记录容易编写,所以才出现了很多的引导区病毒)。

    操作系统引导扇区

    OBR(OS Boot Record)即操作系统引导扇区,通常位于硬盘的0磁道1柱面1扇区(这是对于DOS来说的,对于那些以多重引导方式启动的系统则位于相应的主分区/扩 展分区的第一个扇区),是操作系统可直接访问的第一个扇区,它也包括一个引导程序和一个被称为BPB(BIOS Parameter Block)的本分区参数记录表。其实每个逻辑分区都有一个OBR,其参数视分区的大小、操作系统的类别而有所不同。引导程序的主要任务是判断本分区根目 录前两个文件是否为操作系统的引导文件(例如MSDOS或者起源于MSDOS的Win9x/Me的IO.SYS和MSDOS.SYS)。如是,就把第一个 文件读入内存,并把控制权交予该文件。BPB参数块记录着本分区的起始扇区、结束扇区、文件存储格式、硬盘介质描述符、根目录大小、FAT个数、分配单元 (Allocation Unit,以前也称之为簇)的大小等重要参数。OBR由高级格式化程序产生(例如DOS 的Format.com)。

    文件分配表

    FAT(File Allocation Table)即文件分配表,是DOS/Win9x系统的文件寻址系统,为了数据安全起见,FAT一般做两个,第二FAT为第一FAT的备份, FAT区紧接在OBR之后,其大小由本分区的大小及文件分配单元的大小决定。关于FAT的格式历来有很多选择,Microsoft 的DOS及Windows采用我们所熟悉的FAT12、FAT16和FAT32格式,但除此以外并非没有其它格式的FAT,像Windows NT、OS/2、UNIX/Linux、Novell等都有自己的文件管理方式。

    目录区

    DIR是Directory即根目录区的简写,DIR紧接在第二FAT表之后,只有FAT还不能定位文件在磁盘中的位置,FAT还必须和DIR配合才能准 确定位文件的位置。DIR记录着每个文件(目录)的起始单元(这是最重要的)、文件的属性等。定位文件位置时,操作系统根据DIR中的起始单元,结合 FAT表就可以知道文件在磁盘的具体位置及大小了。在DIR区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存储区,即DATA区。

    数据区

    DATA虽然占据了硬盘的绝大部分空间,但没有了前面的各部分,它对于我们来说,也只能是一些枯燥的二进制代码,没有任何意义。在这里有一点要说明的是, 我们通常所说的格式化程序(指高级格式化,例如DOS下的Format程序),并没有把DATA区的数据清除,只是重写了FAT表而已,至于分区硬盘,也 只是修改了MBR和OBR,绝大部分的DATA区的数据并没有被改变,这也是许多硬盘数据能够得以修复的原因。但即便如此,如MBR/OBR/FAT /DIR之一被破坏的话,也足够咱们那些所谓的DIY老鸟们忙乎半天了……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你经常整理磁盘,那么你的数据区的数据可能是连续的,这 样即使MBR/FAT/DIR全部坏了,我们也可以使用磁盘编辑软件(比如DOS下的DiskEdit),只要找到一个文件的起始保存位置,那么这个文件 就有可能被恢复(当然了,这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你没有覆盖这个文件……)。

    硬盘分区方式

    我们平时说到的分区概念,不外乎三种:主分区、扩展分区和逻辑分区。

    主分区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分区,通常位于硬盘的最前面一块区域中,构成逻辑C磁盘。在主分区中,不允许再建立其它逻辑磁盘。

    扩展分区的概念则比较复杂,也是造成分区和逻辑磁盘混淆的主要原因。由于硬盘仅仅为分区表保留了64个字节的存储空间,而每个分区的参数占据16个字节, 故主引导扇区中总计可以存储4个分区的数据。操作系统只允许存储4个分区的数据,如果说逻辑磁盘就是分区,则系统最多只允许4个逻辑磁盘。对于具体的应 用,4个逻辑磁盘往往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为了建立更多的逻辑磁盘供操作系统使用,系统引入了扩展分区的概念。

    所谓扩展分区,严格地讲它不是一个实际意义的分区,它仅仅是一个指向下一个分区的指针,这种指针结构将形成一个单向链表。这样在主引导扇区中除了主分区 外,仅需要存储一个被称为扩展分区的分区数据,通过这个扩展分区的数据可以找到下一个分区(实际上也就是下一个逻辑磁盘)的起始位置,以此起始位置类推可 以找到所有的分区。无论系统中建立多少个逻辑磁盘,在主引导扇区中通过一个扩展分区的参数就可以逐个找到每一个逻辑磁盘。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主分区之后的各个分区是通过一种单向链表的结构来实现链接的,因此,若单向链表发生问题,将导致逻辑磁盘的丢失。

    数据存储原理

    既然要进行数据的恢复,当然数据的存储原理我们不能不提,在这之中,我们还要介绍一下数据的删除和硬盘的格式化相关问题……

    文件的读取

    操作系统从目录区中读取文件信息(包括文件名、后缀名、文件大小、修改日期和文件在数据区保存的第一个簇的簇号),我们这里假设第一个簇号是0023。

    操作系统从0023簇读取相应的数据,然后再找到FAT的0023单元,如果内容是文件结束标志(FF),则表示文件结束,否则内容保存数据的下一个簇的簇号,这样重复下去直到遇到文件结束标志。

    文件的写入

    当我们要保存文件时,操作系统首先在DIR区中找到空区写入文件名、大小和创建时间等相应信息,然后在Data区找到闲置空间将文件保存,并将Data区的第一个簇写入DIR区,其余的动作和上边的读取动作差不多。

    文件的删除

    看了前面的文件的读取和写入,你可能没有往下边继续看的信心了,不过放心,Win9x的文件删除工作却是很简单的,简单到只在目录区做了一点小改动――将目录区的文件的第一个字符改成了E5就表示将改文件删除了。

    Fdisk和Format的一点小说明

    和文件的删除类似,利用Fdisk删除再建立分区和利用Format格式化逻辑磁盘(假设你格式化的时候并没有使用/U这个无条件格式化参数)都没有将数 据从DATA区直接删除,前者只是改变了分区表,后者只是修改了FAT表,因此被误删除的分区和误格式化的硬盘完全有可能恢复……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33 PM
硬盘故障处理技巧


一、硬盘常见故障的判断

  一般来说,硬盘的故障可以分为纯硬件故障和软件故障。相对来说,软件引起的硬件故障比较复杂,因为硬盘牵涉到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但是解决的方式有时 候却比较简单,比如主引导扇区被非法修改导致系统无法启动、非正常关机后引起的逻辑坏道等,一般通过重新分区格式化即可解决。而纯硬件的故障就比较棘手 ——硬件故障又可以分为系统引起的,例如主板的IDE接口松动、与其他硬件设备不兼容、电源不稳定等等,而另一个就是硬盘本身的故障了,当然我们可以通过 眼睛观察一下电路板是否有芯片被烧毁,用耳朵仔细听听启动时是否有异常响声等方式来判断。硬盘故障包括了磁头损坏、电路板问题、芯片信息丢失、马达不转 等,最直观的现象就是进入主板BIOS设置后,无法识别硬盘。

  根据电脑开机后的出错提示也是可以确定硬盘故障大致类型的。比如开机后屏幕显示:“Device error”,然后又显示:“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提示硬盘不能启动,用软盘启动后,在A:>后键入C:,屏幕显示:“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系统不认硬盘,一般是CMOS中的硬盘设置参数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错误造成的。开机后屏幕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硬盘不能启动,若从软盘启动则认C盘,一般是由于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有错误而造成的。屏幕显示“Error Loding Operating System”或者“Missing Operating System”表明硬盘的主引导记录被破坏,或者分区的结束标志遭到破坏,还有可能是由于CMOS重硬盘参数设置错误引起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CMOS参数被改动;硬盘下的系统文件IO.SYS和MSDOS.SYS遭到破坏;硬盘DOS引导记录(BOOT)遭到严重破坏,或者DOS引导记录 的结束标志(01FF的55 AA)丢失;也可能是硬盘的主引导数据被破坏,或主引导结束标志(080。081的55 AA)丢失而造成。而系统显示“TRACK 0 BAD,DISK 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硬盘0扇区损坏,是大家比较头痛的故 障,一般情况下也就判了硬盘死刑,很难修复了。如果屏幕显示“SMART Failure Predicted on Primary Master:ST310210A”然后是警告:“Immediately back-up your date and replase your hard disk drive. A failure mauy be immnent.”此时,须按F1才能继续, 这是S.M.A.R.T技术诊测到你的硬盘可能出现了故障或不稳定情况,警告你需要立即备份数据并更换硬盘。出现这种提示后,除了更换新盘外,没其他解决 方法。



二、硬盘常见安装故障的处理

  硬盘安装不当会导致无法正常使用的故障。比如IDE接口与硬盘接的电缆线未连接好;或是IDE电缆接头处接触不良或再现断裂;硬盘未接上电源或电源接 头未插牢;跳线设置不当等都会导致在BIOS中检测不到硬盘,或无法识别全部容量。如果检测时硬盘灯亮几下,但BIOS仍然报告没有发现硬盘,则可能是硬 盘电路板上某个部件损坏或者是主板IDE接口及IDE控制器出现故障。另外,使用了不合格的信号线(未按要求使用80针信号线)或未安装主板芯片组驱动 (补丁)程序,将会导致不能打开DMA模式的故障。

  有些朋友在新加了一个硬盘后,WIN98就无法启动了,取下新加的硬盘后一切又正常了。这是因为你的WIN98装在原硬盘的非C盘(如D盘)上,而加 装双硬盘后在原硬盘存在多分区的情况下,要引起盘符交错,导致原硬盘的盘符发生了变化,WIN98在启动时找不到安装时默认的相关系统文件及众多应用程 序,自然不可能正常启动。在多分区的情况下,硬盘分区的排列顺序是这样的:主硬盘的主分区仍被计算机认为是C盘,而第二硬盘的主分区则被认为是D盘,接下 来是第一硬盘的其他分区依次从E盘开始排列,然后是第二硬盘的其他分区接着第一硬盘的最后盘符依次排列。要使加上第二硬盘后盘符不发生变化,解决的办法有 两个:如果你只使用WIN98的话,比较简单,在CMOS中将第二硬盘设为NONE即可,但在纯DOS下不认第二个硬盘。第二种方法是接上双硬盘后,给第 二个硬盘重新分区,删掉其主DOS分区,只分扩展分区。这样盘符也不会交错。当然若第一硬盘只有一个分区的话,也就不会存在盘符交错的问题了。另外还有一 个常见的硬盘安装故障就是在老主板上不能正确使用大容量硬盘,解决的方法很多,比如升级主板BIOS或使用EZ等特殊分区软件分区。

  SATA硬盘电源接口与传统的IDE硬盘所使用的端口大不相同,目前普通电源很少能直接支持Serial ATA硬盘,需使用专门的转接头。不过也有少数Serial ATA硬盘采用了双电源设计,除了Serial ATA标准的15针电源接口外,还有传统的电源接口,使用起来就更加方便了。另外,Serial ATA硬盘对电源供电质量要求比并行接口硬盘更严格,使用Serial ATA硬盘的朋友,最好配一个功率足够的好电源。还要注意的是,由于Serial ATA硬盘对主板AGP/PCI频率很敏感,如果你进行了超频操作,就可能会出现无法识别硬盘或使用不稳定的现象。建议大家超频后尽量保持总线频率的稳 定。还应注意,在完成Windows安装后,一定要安装IAA加速补丁或者VIA、SiS、Promise以及Silicon的相关补丁,程序会自动根据 硬盘的物理特性使用最佳传输模式,以便充分挥发Serial-ATA硬盘的性能。如果主板 BIOS不支持 48bit LBA模式,就无法直接使用超过137G容量的硬盘。遇到这种情况建议你升级最新的主板BIOS。如果不升级,也可以使用硬盘自带的分区软件DM,提供了 INT13H的扩展功能,从而绕开主板BIOS支持大硬盘。大家也可以用Windows 2003的系统盘来进行分区,都能够识别出160G以上的大容量硬盘。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34 PM
硬盘软硬故障之维护


资料保存好了吗:硬盘软硬故障之维护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电脑配件的价格不断下跌,硬盘也在容量和稳定性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价格频频跳水。目前,我们购买一台普通兼容机,花在 硬盘上资金比例并不高,但是硬盘在电脑中充当数据载体,数据本身却是无法用价值来估量的。硬盘属于高速运行的机械部件,其使用频率十分高,因此,硬盘是电 脑中故障率比较高的配件。我们买得起硬盘,也要有效地保障硬盘中的数据安全,普通硬盘故障的处理很自然成为DIY用户必须具备的能力。
  我们知道,硬盘是一种磁介质的外部存储设备,在其盘片的每一面上,以转动轴为轴心、以一定的磁密度为间隔的若干同心圆就被划分成磁道(Track), 每个磁道又被划分为若干个扇区(Sector),数据就按扇区存放在硬盘上。硬盘的第一个扇区(0道0头1扇区)被保留为主引导扇区。主引导扇区内主要有 两项内容:主引导记录(对操作系统进行引导)和硬盘分区表。计算机启动时将读取该扇区的数据,并对其合法性进行判断(扇区最后两个字节是否为55AA或 AA55),如合法则跳转执行该扇区的第一条指令。所以硬盘的主引导区常常成为病毒攻击的对象,从而被篡改甚至被破坏。

  而硬盘的工作原理是利用特定的磁粒子的极性来记录数据。当磁头在读取数据时,将磁粒子的不同极性转换成不同的电脉冲信号,再利用数据转换器将这些原始 信号变成电脑可以使用的数据,写的操作正好与此相反。另外,硬盘中还有一个存储缓冲区,这是为了协调硬盘与主机在数据处理速度上的差异而设置的。

  硬盘故障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软故障和硬故障。

  所谓的软故障,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原因引起的。最常见的有:与硬盘连接的线路有误、cmos有错误、还有分区表错误和比较难缠的“逻辑锁”问题。

  一、与硬盘连接的线路错误

  线路松动致使电脑自检无法检测到硬盘或者无法启动硬盘,是最简单最常见的问题,此问题不管是菜鸟或者大虾们也无法避免的,解决问题笔者我就不再陈述,大家只要拨拨线头就行了,举手之劳而已。
  因为现在硬盘比较便宜,所以很多朋友会买给自己的爱机加装个硬盘。但是当两个硬盘连接在同一个IDE口的时候机器却无法进入系统,此时应该首先考虑到自从跳线的问题。把两个硬盘一个设置为主盘、一个设置为从盘,而主从跳线的连接电路在每个硬盘上都会有标识的。

    二、CMOS错误

  我们知道,主板的cmos是存储电脑硬件最基本信息的地方。其亦包括存储硬盘的类型、容量、柱面数、磁头数、每道扇区数、寻址方式等信息,对硬盘参数加以说明,以便计算机正确访问硬盘。



  所以,当CMOS因故掉电或发生错误时(启动时一般会提示“CMOS Checksum Error”或类似信息),硬盘设置可能会丢失或错误,硬盘访问也就无法正确进行。这种情况我们就必须重新设置硬盘参数,在BIOS使用“自动检测硬盘类型”(HD Type Auto Detection)的功能,一般也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此外,在BIOS里设置时,硬盘模式设为默认的“LBA”,因为如果设置为其他的模式,在读写硬盘时会出现错误,甚至会导致硬盘数据丢失,而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34 PM
新手入门,检测电脑故障的基本方法


一、直接观察法

    该方法就是通过看、听、摸、闻等方式检查比较典型或比较明显的故障。如观察机器是否有火花、异常声音、插头松动、电缆损坏、断线或碰线、插件板上元件发烫 烧焦、元件损坏或管脚断裂、接触不良、虚焊等现象。对于一些时隐时现的瞬时性故障,除直接观察外,也可以用橡皮榔头轻敲有关元件,看故障现象有何变化,以 确定故障位置。

二、高级诊断软件检查法

    用高级诊断软件对电脑进行测试,即使用电脑公司专门为检查、诊断电脑而编制的软件来帮助查找故障原因,现在比较流行的有SiSoftsandra99、BurnInTest、Norton等。诊断软件在对电脑检测时要尽量满足两个条件:

    第一,能较严格地检查正在运行的机器的工作情况,考虑各种可能的变化,造成“最坏”环境条件。这样,不但能够检查整个电脑系统内部各个部件的状况,而且也能检查整个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系统工作能力。

    第二,如果发现问题所在,要尽量了解故障所在范围,并且范围越小越好,这样才便于寻找故障原因和排除故障。高级诊断软件检查法实际上是系统原理和逻辑的集合,这种软件为电脑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三、交换法

    “交换法”是把相同的插件或器件互相交换,观察故障变化的情况,帮助判断、寻找故障原因的一种方法。在电脑的内部有不少功能相同的部分,它们是由一些完全 相同的插件或器件组成。例如内存条由相同的插件组成,在外部设备接口中,串行口也是相同的,其他逻辑组件相同的就更多了。如果在电脑内部没有相同的,那么 也可以找一台工作正常的电脑,将怀疑有问题的部件交换。如故障发生在这些部分,用“交换法”就能十分准确、迅速地查找到。

四、插拔法

    “插拔法”是通过将插件或芯片“插入”或“拔出”来寻找故障原因的方法。此法虽然简单,但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常用方法。如电脑在某时刻出现了“死机”现 象,很难确定故障原因。从理论上分析故障的原因是很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采用“插拔法”就有可能迅速查找到故障原因。依次拔出插件,每拔一块,测 试一次电脑当前状态。一旦拔出某块插件后,机器工作正常,那么故障原因就在这块插件上。


中国电脑教育报 作者:张天勇


学习资料:
经典电脑故障全攻略 1.0    [url]http://ftp.pconline.com.cn/pub/download/200203/computerabort.zip[/url]

电脑故障速查系统 1.0  (挺全面)
[url]http://hnpy.onlinedown.net/down/pcgzsc.exe[/url]

电脑故障维护实例手册 1.0
[url]http://hnpy.onlinedown.net/down/serenasamuel.chm[/url]

电脑故障一查通 1.6.2
[url]http://nj2.onlinedown.net:81/files/fix162-demo.rar[/url]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36 PM
经验谈:显卡及显示器故障处理技巧


显卡是计算机系统里的重要配件之一,它能将CPU处理后的数据信号“翻译”成显示器能显示的模拟信号,与显示器组成了电脑的显示子系统。正常情况下,显卡 故障率并不高,但随着应用增多和性能的提升,显卡故障率也在呈增长趋势。而显示器作为计算机主要的输出设备,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使用效果,但对它来说 ——有些朋友们还比较陌生。下面就它们常见故障的真正“发病”原因和正确的处理办法进行说明,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显卡常见故障的处理

    1、显卡驱动未能正常安装

    我们在安装显卡驱动程序时,经常会遇到提示安装失败的麻烦,而且采用不同版本的驱动也无法解决问题,应该怎样正确地安装显卡驱动程序呢?(1)在机器启动 的时候,按“Del”键进入BIOS设置,找到“Chipset Features Setup”选项,将里面的“Assign IRQ To VGA”设置为“Enable”,然后保存退出。许多显卡,特别是Matrox的显卡,当此项设置为“Disable”时一般都无法正确安装其驱动。另 外,对于ATI显卡,要先将显卡设置为标准VGA显卡后再安装附带驱动。(2)在安装好操作系统以后,一定要安装主板芯片组补丁程序,特别是对于采用 VIA芯片组的主板而言,一定要记住安装主板最新的4IN1补丁程序。(3)安装驱动程序:进入“设备管理器”后,右键单击“显示卡”下的显卡名称,然后 点击右键菜单中的“属性”。进入显卡属性后点击“驱动程序”标签,选择“更新驱动程序”,然后选择“显示已知设备驱动程序的列表,从中选择特定的驱动程 序”,当弹出驱动列表后,选择“从磁盘安装”。接着点击“浏览”按钮,在弹出的查找窗口中找到驱动程序所在的文件夹,按“打开”按钮,最后确定。此时驱动 程序列表中出现了许多显示芯片的名称,根据你的显卡类型,选中一款后按“确定”完成安装。如果程序是非WHQL版,则系统会弹出一个警告窗口,不要理睬 它,点击“是”继续安装,最后根据系统提示重新启动电脑即可。另外,显卡安装不到位,往往也会引起驱动安装的错误,因此在安装显卡时,一定要注意显卡金手 指要完全插入AGP插槽。

    2、电脑启动时黑屏故障

    启动电脑时,如果显示器出现黑屏现象,且机箱喇叭发出一长两短的报警声,则说明很可能是显卡引发的故障。首先要确定一下是否由于显卡接触不良引发的故障: 关闭电源,打开机箱,将显卡拔出来,然后用毛笔刷将显卡板卡上的灰尘清理掉,特别是要注意将显卡风扇及散热片上的灰尘处理掉。接着用橡皮擦来回擦拭板卡的 “金手指”。完成这一步之后,将显卡重新安装好(一定要将挡板螺丝拧紧),看故障是否已经解决。另外,针对接触不良的显示卡,比如一些劣质的机箱背后挡板 的空档不能和主板AGP插槽对齐,在强行上紧显示卡螺丝以后,过一段时间可能导致显示卡的PCB变形的故障,只要尝试着松开显示卡的螺丝即可。如果使用的 主板AGP插槽用料不是很好,AGP槽和显示卡PCB不能紧密接触,你可以使用宽胶带将显示卡挡板固定,如果还觉得不把握就把显示卡两边的机箱都装上,把 显示卡的挡板夹在中间。如果你的显示卡金手指遇到了氧化问题,而且使用橡皮清除锈渍显示卡后仍不能正常工作的话,可以使用除锈剂清洗金手指,然后在金手指 上轻轻的敷上一层焊锡,以增加金手指的厚度,但一定注意不要让相邻的金手指之间短路。

    如果通过上面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的话,则可能是显卡与主板有兼容问题,此时可以另外拿一块显卡插在主板上,如果故障解除,则说明兼容问题存在。当然,用户 还可以将该显卡插在另一块主板上,如果也没有故障,则说明这块显卡与原来的主板确实存在兼容问题。对于这种故障,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换一块显卡或者主板。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那就是显卡硬件上出问题了,一般是显示芯片或显存烧毁,建议将显卡拿到别的机器上试一试,若确认是显卡问题就只能更换了。

    3、显示花屏的故障

    显卡花屏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显示故障,大部分显卡花屏的故障都是由显卡本身引起的。如果开机显示就花屏的话,首先应检查显卡是不是存在散热问题,用手触摸一 下显存芯片的温度,看看显卡的风扇是否停转。再有要检查一下主板上的AGP插槽里是否有灰尘,看看显卡的金手指是否被氧化了,然后可根据具体情况把灰尘清 除掉,用橡皮擦把金手指的氧化部分擦亮。如果散热的确有问题的话,我们可以采用换个风扇或在显存上加装散热片的方法解决。如果是在玩游戏或做3D时出现花 屏的话,就要考虑到是不是由于显卡驱动与程序本身不兼容或驱动存在BUG而造成的了,可以换一个版本的显卡驱动试一试。如果以上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可以尝 试着刷新显卡的BIOS,去显卡厂商的主页看看有没更新的BIOS下载。但是要注意——同一厂商同一型号的显示卡的BIOS文件往往也是不相同的,所以说 刷新BIOS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显示器或显卡不支持高分辨率往往也会造成显示花屏的故障。遇到这类故障时我们可切换启动模式到安全模式,在Win 98下进入显示设置,在16色状态下点选“应用”、“确定”按钮。重新启动,在Windows 98系统正常模式下删掉显卡驱动程序,然后重新启动计算机即可。当然也可以在纯DOS的环境下,编辑SYSTEM.INI文件,将 display.drv=pnpdrver改为display.drv=vga.drv后,存盘退出,再在Windows里更新驱动程序,即解决问题。除 此之外,扩显存不当也很容易导致花屏,为了避免麻烦——在扩显存时应使用相同品牌、相同速度的显存。



二、CRT显示器常见故障

    目前大家最常用的还是CRT显示器,但随着使用时间增加,CRT显示器的内部元件部分参数也会发生变化,导致显示器出现故障,而这些故障很多是可以通过调 整显示器内部某些可调元件解决的。不过由于显示器内有高压电源,出现比较严重的异常问题后应及时送专业维修点维修,而不要自己随意处理,以免出现火灾、人 身伤害等危险。

    1、显示器出现偏色问题

    显示器出现偏色的现象也是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显示器靠近磁性物品被磁化;搬动显示器后,使机内偏转线圈发生移位,产生色纯不良;消磁电路损坏等。当然应首先排除显卡及显示信号线的问题,很多时候信号线接触不良将导致显示器出现偏色的问题。

    而大多数情况下很可能是显示器被磁化导致。CRT显示器会被有强磁场的东西所磁化而出现偏色的问题,比如未经磁屏蔽的低音喇叭等,一般较好的显示器自身带 有一定的消磁功能,但对于较严重的磁化就有些无能为力了。这时你需要用专门设备进行消磁。消磁器可购买,也可自制。但无论哪种消磁法,朋友们都要注意安 全。通电后手握消磁器不断晃动,逐渐靠近荧光屏,对带磁部位可反复进行,然后一边晃动消磁器一边后退到离荧光屏2米左右再关掉电源。每次通电时间不宜过 长,如果一次消磁效果不好可反复进行几次。

    如果是由于搬动显示器后造成的偏色问题,我们可打开显示器后盖将偏转线圈恢复到原来的位置,并将偏转线圈螺钉拧紧即可。对于因机内消磁电路损坏引起的色纯 不良,可先检查一下热敏消磁电阻是否损坏,将其取下,用手摇如发出“哗哗”的声音,则为热敏电阻已坏。用万用表查其引脚电阻值,如阻值小于8欧或大于50 欧则说明消磁电阻内RTC元件已坏,没有办法只能换新了。如消磁电阻阻值正常的话,则应重点检查消磁线圈的引线,插头,插座之间有无松动和接触不良的问 题。

    另外,还有一个令人容易忽视的故障原因——屏幕灰尘过多也会导致屏幕显示白色时偏红!此类故障多发生在色温偏暖的显示器中(很多显示器能自行设置色温), 所以说,遇到白色(和相近颜色)偏红故障时您最好是先清洁一下显示屏后再进行其它的检查,如果故障消失——您就可以少走弯路了! 当然,某些机型的亮度值设置得过低也会造成这一“故障”的现象。

    2、无法调整刷新频率故障

    在“显示属性”中显示器刷新频率无法调整的问题,恐怕朋友们都曾遇到过吧!其实无法调整显示器刷新频率大多是因为我们没有选择正确的显示器类型或者显卡的 驱动程序安装不正确所造成的。显示器类型的选择往往容易被忽视,许多用户将显示器类型设为“SUPER VGA”之类,结果就会造成无法调整显卡的刷新频率的问题。要知道错误的刷新频率参数有可能对显示器产生危害,所以对于系统不能识别的显示器,应一律按照 最保守的默认状态进行设置(60Hz)。解决的方法就是在显示属性中选择正确的显示器类型,如果你使用的是Windows不能识别的,可以随便选择一个性 能接近的产品替代。如果是驱动程序的原因,用户重新安装驱动程序即可,因为有时突然死机后,显卡的驱动就丢失了。

    再有,显示器的刷新率不要设置的太高,超过其标准刷新率太多,确实会烧坏显示器或缩短其寿命。为此显示器最好安装自己的驱动,不要盲目使用高档显示器的驱动。其次,Windows中“隐藏显示器不支持的刷新率”项也不要去掉,否则会导致用户使用显示器不支持的刷新率。

    3、显示器屏幕抖动故障

    有时候显示器会莫名其妙的抖动起来,而你眼看着屏幕不停的抖动可就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是不是很烦人啊!这种状态会造成电脑使用者眼睛的疲劳,久而久之还会给电脑使用者带来眼疾。造成此类故障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劣质电源或电源设备已经老化:往往杂牌电脑电源所使用的元件、用料都是很差的,很容易造成电脑的电路不畅或供电能力跟不上,当系统繁忙时,显示器尤其会出现屏幕抖动的现象。电脑的电源设备开始老化时,也容易造成相同的问题。

    (2)显示器刷新频率设置不正确:把显示器的分辨率和刷新率设置得偏高或过低的话也可能造成此类故障,所以您可把分辨率和刷新率设置成中间值试试(注:长期工作于超频状态会使某些元件老化而出现此故障,而且故障点比较难找)。

    (3)显示卡接触不良:重插显示卡后,故障即可得到解决。

    (4)病毒作怪:有些计算机病毒会扰乱屏幕显示。

    (5)Windows 95/98系统后写缓存引起:如属于这种原因,在控制面板→系统→性能→文件系统→疑难解答中禁用所有驱动器后写式高速缓存,即可解决问题。

    (6)电源滤波电容损坏:打开机箱,如果看到电源滤波电容(电路板上个头最大的电容)顶部鼓起,说明电容已坏。换个电容问题解决。

    (7)音箱与显示器放得太近:有些音箱的磁场效应会干扰显示器的正常工作。

    (8)电源变压器离显示器和机箱太近:许多外设电源变压器(扫描仪、打印机等)工作时会造成较大的电磁干扰,造成屏幕抖动。把电源变压器放在远离机箱和显示器的地方,问题即可解决。
经验谈:显卡及显示器故障处理技巧


三、液晶显示器常见故障

    1、出现水波纹和花屏问题

    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仔细检查一下电脑周边是否存在电磁干扰源,然后更换一块显卡,或将显示器接到另一台电脑上,确认显卡本身没有问题,再调整一下刷新频 率。如果排除以上原因,很可能就是该液晶显示器的质量问题了,比如存在热稳定性不好的问题。出现水波纹是液晶显示器比较常见的质量问题,自己无法解决,建 议尽快更换或送修。

    有些液晶显示器在启动时会出现花屏问题,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有高频电磁干扰一样,屏幕上的字迹非常模糊且呈锯齿状。这种现象一般是由于显卡上没有数字接口, 而通过内部的数字/模拟转换电路与显卡的VGA接口相连接。这种连接形式虽然解决了信号匹配的问题,但它又带来了容易受到干扰而出现失真的问题。究其原 因,主要是因为液晶显示器本身的时钟频率很难与输入模拟信号的时钟频率保持百分之百的同步,特别是在模拟同步信号频率不断变化的时候,如果此时液晶显示器 的同步电路,或者是与显卡同步信号连接的传输线路出现了短路、接触不良等问题,而不能及时调整跟进以保持必要的同步关系的话,就会出现花屏的问题。

    2、显示分辨率设定不当

    由于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原理与CRT显示器完全不同,它是属于一种直接的像素一一对应显示方式。工作在最佳分辨率下的液晶显示器把显卡输出的模拟显示信号通 过处理,转换成带具体地址信息(该像素在屏幕上的绝对地址)的显示信号,然后再送入液晶板,直接把显示信号加到相对应的像素上的驱动管上,有些跟内存的寻 址和写入类似。所以液晶显示器的屏幕分辨率不能随意设定,而传统的CRT显示器对于所支持的分辨率较有弹性。LCD只能支持所谓的“真实分辨率”,而且只 有在真实分辨率下,才能显现最佳影像。当设置为真实分辨率以外的分辨率时,一般通过扩大或缩小屏幕显示范围,显示效果保持不变,超过部分则黑屏处理。比如 液晶显示器工作在低分辨率下800*600的时候,如果显示器仍然采用像素一一对应的显示方式的话,那就只能把画面缩小居中利用屏幕中心的那 800*600个像素来显示,虽然画面仍然清晰,但是显示区域太小,不仅在感觉上不太舒服而且对于价格昂贵的液晶显示板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另外也可使用 插值等方法,无论在什么分辨率下仍保持全屏显示,但这时显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此外液晶显示器的刷新率设置与画面质量也有一定的关系。朋友们可根据自己的 实际情况设置合适的刷新率,一般情况下还是设置为60Hz最好。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37 PM
常见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及注意事项


可能驱动程序的安装对大多数朋友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但还是有不少初学电脑的朋友因为不能正确的安装驱动程序而苦恼。今天笔者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安装电脑硬件驱动程序的经验,希望能对大家安装驱动程序有点帮助。

  主板驱动的安装   

  目前所有的主板都提供“傻瓜化”安装驱动程序,只要依次用鼠标选安装条即可。笔者建议在安装驱动程序的时候先安装主板驱动程序。不少主板,特别是采用 INTEL芯片组的产品,都要求在先安装主板驱动以后才能安装别的驱动程序。所以,我们还是先安装主板驱动程序为佳。INTEL主板驱动为两个文件,而且 有安装次序之分。笔者试过很多次都需要先安装INF,再安装IAA。安装INF后最好重新启动电脑,否则会提示不能安装。而威盛和NF主板驱动则方便的 多,只需要执行一个程序就能全部完成。安装的时候直接执行安装程序,然后依次点“下一步”即可,直到系统提示重新启动。这里笔者多说一句,有时候 CPU(主要是AMD的处理器)都需要安装驱动,笔者就发现在WIN XP下安装AMD处理器驱动以后系统性能有一定的提升。所以使用AMD处理器的朋友要仔细查看一下你的驱动盘,看看上面有没有CPU驱动的说明。 

  显卡驱动的安装

  在显卡附带的驱动盘内一般都附带了多个版本的驱动程序,但不是最新的驱动就一ㄗ詈鲜省0沧癢IN2000以上的操作系统的朋友最好安装通过微软认证的 驱动。而安装WIN98或者WINME操作系统的则没什么讲究,如果发现安装显卡驱动以后出现死机的情况,建议更换其他版本的驱动程序。  

  声卡驱动程序的安装  

  很多朋友可能不清楚自己的主板到底集成什么声卡,安装的时候面对众多的驱动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取舍。笔者建议,在安装驱动程序之前,最好先看清楚主板上的声 卡芯片型号,或者看主板说明书上关于声卡型号的标注,然后在安装相应的驱动程序。笔者以前遇到过很多朋友因为安装了不合适的声卡驱动而导致电脑发生不正 常,要命是有些驱动在安装的时候并没有“无法安装”之类的提示,所以很多朋友也不知道安装的正确与否。  

  网卡驱动的安装  

  目前大多数主板都集成了网卡,这类产品的驱动安装还是比较容易的。遗憾的是部分集成的威盛网卡容易出现安装的时候会遇到不能被正确识别的问题。这时候一定要仔细研究说明书然后安装。笔者就遇到过不少在WIN98系统下无法正常安装威盛网卡的问题,大家千万要注意啊。 

  USB接口驱动的安装  

  WIN98根本不能达到USB2.0的传输速度,所以在WIN98下只安装USB1.X的驱动就可以。在WIN2000以上系统当中同样需要安装补丁以后才能达到正常USB2.0的速度。所以安装USB驱动的时候大家要注意一下。  

  打印机、扫描仪驱动的安装 

  有不少的外设产品需要先执行驱动安装文件,然后根据安装提示连接,否则会出现无法安装的问题。例如方正一些型号的打印机。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同样建议 先仔细研究说明书,然后根据说明进行安装。如果发现安装错误,建议在设备管理器中删除安装错误的设备,然后重新安装正确的驱动程序。  

  RAID驱动程序的安装  

  以前有朋友提到过在WIN XP下安装RAID驱动需要在安装操作系统的时候进行。这里提醒安装RAID的朋友注意一下。INTEL 865芯片组中需要安装RAID时,要用软盘进行安装。  

  另外笔者想说的是,对于安装驱动来说,WIN XP操作系统是所有操作系统当中最方便的,如果怕麻烦的朋友最好选择安装WIN XP。但即便是WIN XP也不是支持所有的硬件,一样有很多设备需要手动安装驱动程序。 如果发现驱动程序安装错误,而删除设备以后又不能正确安装应该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在 WIN98中出现的较多)?大家只要找到WINDOWS目录中的INF中相应的文件删除就可以了。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电脑基础知识少、英文不好的朋 友千万别轻易尝试,否则有可能需要重新安装系统。
硬盘的常规处理方法


系统从硬盘无法启动,从A盘启动也无法进入C盘,使用CMOS中的自动监测功能也无法发现硬盘的存在。这种故障大都出现在连接电缆或IDE端口上,硬盘本 身故障的可能性不大,可通过重新插接硬盘电缆或者改换IDE口及电缆等进行替换试验,就会很快发现故障的所在。如果新接上的硬盘也不被接受,一个常见的原 因就是硬盘上的主从跳线,如果一条IDE硬盘线上接两个硬盘设备,就要分清楚主从关系。

CMOS引起的故障

    CMOS中的硬盘类型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硬盘的正常使用。现在的机器都支持"IDE Auto Detect"的功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有时干脆无法启动系统,有时能够启动,但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 实际的硬盘容量,则硬盘后面的扇区将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的故障原因,由于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硬盘可 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它的模式,则会发生硬盘的读写错误故障,因为其映射 关系已经改变,将无法读取原来的正确硬盘位置。   主引导程序引起的启动故障

    主引导程序位于硬盘的主引导扇区,主要用于检测硬盘分区的正确性,并确定活动分区,负责把引导权移交给活动分区的DOS或其他操作系统。此段程序损坏将无 法从硬盘引导,但从软驱或光驱启动之后可对硬盘进行读写。修复此故障的方法较为简单,使用高版本DOS的FDISK最为方便,当带参数/mbr运行时,将 直接更换(重写)硬盘的主引导程序。实际上硬盘的主引导扇区正是此程序建立的,FDISK.EXE之中包含有完整的硬盘主引导程序。虽然DOS版本不断更 新,但硬盘的主引导程序一直没有变化,从DOS 3.x到Windos 95的DOS,只要找到一种DOS引导盘启动系统并运行此程序即可修复。

分区表错误引发的启动故障

    分区表错误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的错误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如果是没有活动分区标志,则计算机无法启动。但从软驱或光驱引导系统后可对硬盘读写,可通过FDISK重置活动分区进行修复。

    如果是某一分区类型错误,可造成某一分区的丢失。分区表的第四个字节为分区类型值,正常的可引导的大于32MB的基本DOS分区值为06,而扩展的DOS分区值是05。很多人利用此类型值实现单个分区的加密技术,恢复原来的正确类型值即可使该分区恢复正常。   分区表中还有其它数据用于记录分区的起始或终止地址。这些数据的损坏将造成该分区的混乱或丢失,可用的方法是用备份的分区表数据重新写回,或者从其它的相同类型的并且分区状况相同的硬盘上获取分区表数据。

    恢复的工具可采用NU等工具软件,操作非常方便。当然也可采用DEBUG进行操作,但操作繁琐并且具有一定的风险。

分区有效标志错误的故障

    在硬盘主引导扇区中还存在一个重要的部分,那就是其最后的两个字节:"55aa",此字节为扇区的有效标志。当从硬盘、软盘或光盘启动时,将检测这两个字 节,如果存在则认为有硬盘存在,否则将不承认硬盘。此处可用于整个硬盘的加密技术,可采用DEBUG方法进行恢复处理。另外,当DOS引导扇区无引导标志 时,系统启动将显示为:"Mmissing Operating System"。方便的方法是使用下面的DOS系统通用的修复方法。

DOS引导系统引起的启动故障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COMMAND.COM是DOS的外壳文件,可用其它的同类文件替换,但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在Windows 95携带的DOS系统中,MSDOS.SYS是一个文本文件,是启动Windows必须的文件,但只启动DOS时可不用此文件。DOS引导出错时,可从软盘或光盘引导系统后使用SYS C:命令传送系统,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



FAT表引起的读写故障

    FAT表记录着硬盘数据的存储地址,每一个文件都有一组FAT链指定其存放的簇地址。FAT表的损坏意味着文件内容的丢失。庆幸的是DOS系统本身提供了 两个FAT表,如果目前使用的FAT表损坏,可用第二个进行覆盖修复。但由于不同规格的磁盘其FAT表的长度及第二个FAT表的地址也是不固定的,所以修 复时必须正确查找其正确位置,一些工具软件如NU等本身具有这样的修复功能,使用也非常的方便。采用DEBUG也可实现这种操作,即采用其m命令把第二个 FAT表移到第一个表处即可。如果第二个FAT表也损坏了,则也无法把硬盘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但文件的数据仍然存放在硬盘的数据区中,可采用CHKDSK 或SCANDISK命令进行修复,最终得到*.CHK文件,这便是丢失FAT链的扇区数据。如果是文本文件则可从中提取出完整的或部分的文件内容。

目录表损坏引起的引导故障

    目录表记录着硬盘中文件的文件名等数据,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该文件的起始簇号。目录表由于没有自动备份功能,所以如果目录损坏将丢失大量的文件。一种减少 损失的方法也是采用CHKDSK或SCANDISK程序恢复的方法,从硬盘中搜索出*.CHK文件,由于目录表损坏时仅是首簇号丢失,每一个*.CHK文 件即是一个完整的文件,把其改为原来的名字即可恢复大多数文件。

误删除分区时数据的恢复

    当用FDISK删除了硬盘分区之后,表面上是硬盘中的数据已经完全消失,在未格式化时进入硬盘会显示为无效驱动器。如果了解FDISK的工作原理,就会知 道FDISK只是重新改写了硬盘的主引导扇区(0面0道1扇区)中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删除了硬盘分区表信息,而硬盘中的任何分区的数据均没有改变。可仿照 上述的分区表错误的修复方法,即想办法恢复分区表数据即可恢复原来的分区及数据。如果已经对分区格式化,在先恢复分区后,可按下面的方法恢复分区数据。   

误格式化硬盘数据的恢复

    在DOS高版本状态下,FORMAT格式化操作在缺省状态下都建立了用于恢复格式化的磁盘信息,实际上是把磁盘的DOS引导扇区、FAT分区表及目录表的 所有内容复制到了磁盘的最后几个扇区中(因为后面的扇区很少使用),而数据区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改变。这样通过运行UNFORMAT命令即可恢复。另外 DOS还提供了一个MIROR命令用于记录当前磁盘的信息,供格式化或删除之后的恢复使用,此方法也比较有效。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40 PM
超实用硬盘常见故障及排除详解


大家都知道,硬盘是计算机的主要部件——它的地位当然是很重要了!往往由于系统故障、硬件毁坏、病毒、误操作或者由于不明原因造成您存储的关键性数据的硬 盘无法访问、系统报告硬盘损坏,您会怎么办呢?是自认倒霉?还是追悔莫及?硬盘修复对于计算机用户来说,出现硬盘故障简直就是一场灾难!在这里我们将就硬 盘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技巧等各方面与大家探讨,为大家的硬盘安全提供一些启示,把损失降到最小程度是我们大家共同的希望。

一、硬盘设置参数丢失及硬盘类型设置错误

    开机后屏幕显示:“Device error”,然后又显示:“Non-System disk or disk error,Replace and strike any key when ready”,提示硬盘不能启动,用软盘启动后,在A:>后键入C:,屏幕显示:“Invalid drive specification”,系统不认硬盘,是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常见故障。

    造成该故障的原因一般是CMOS中的硬盘设置参数丢失或硬盘类型设置错误造成的。硬盘参数丢失故障主要由主板CMOS电路故障、病毒或软件改写CMOS参 数导致,如果是CMOS参数丢失故障解决步骤如下:① 如果关机一段时间以后,CMOS参数自动丢失,使用时重新设置,又能够正常启动电脑,这往往是CMOS电池接触不良或CMOS电池失效引起的,建议检查 CMOS电池,确保接触良好,并用万用表检查 CMOS 电池电压,正常情况应为3V左右,如果CMOS电池电压远低于正常值,说明CMOS电池已经失效,应该及时更换电池,以避免电池漏液,污染主板。② 如果是运行程序中死机后CMOS参数自动丢失,则有可能是病毒或软件改写CMOS参数导致,应对系统进行彻底查杀病毒,以排除某些攻击CMOS的病毒所造 成的故障。如果系统安装有防病毒软件的话,这些软件发现病毒后会改写CMOS,自动将硬盘设置为无。另外,CMOS中的硬盘类型设置正确与否也会影响硬盘 的使用。当前的机器一般都可自动检测硬盘的类型。当硬盘类型错误时会造成无法启动系统,就算能够启动也会发生读写错误。比如CMOS中的硬盘类型小于实际 的硬盘容量时,则硬盘后面的扇区会无法读写,如果是多分区状态则个别分区将丢失。还有一个重要故障原因不可忽视,那就是目前的IDE都支持逻辑参数类型, 硬盘可采用“Normal,LBA,Large”等,如果在一般的模式下安装了数据,而又在CMOS中改为其它的模式的话,就会发生硬盘读写错误的故障。

二、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有错误

    这是最让人头痛的故障之一,表现在开机后屏幕显示:“Invalid partition table”,硬盘不能启动,若从软盘启动则认C盘。

    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一般是由于硬盘主引导记录中的分区表有错误而造成的。而且分区表错误也是硬盘的严重错误,不同错误的程度会造成不同的损失。主引导记录 (MBR)位于0磁头/0柱面/1扇区,由FDISK.EXE对硬盘分区时生成。MBR包括主引导程序、分区表和结束标志55AAH三部分,共占一个扇 区。主引导程序中含有检查硬盘分区表的程序代码和出错信息、出错处理等内容。当硬盘启动时,主引导程序将检查分区表中的自举标志。若某个分区为可自举分 区,则有分区标志80H,否则为00H,系统规定只能有一个分区为自举分区,若分区表中含有多个自举标志时,主引导程序会给出“Invalid partion table”的错误提示。要知道~硬盘主引导记录所在的扇区也是病毒攻击的重点,只需破坏了主引导扇区中的DPT(分区表)这道防线,即可轻易地损毁硬盘 分区信息。分区表的损坏通常来说不是物理损坏,而是分区数据被破坏。因此,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软件来修复。看来硬盘分区之后,备份一份分区表至软盘、光盘 或者USB盘上是极为明智的。这个方面,国内著名的杀毒软件KV3000系列和瑞星软件都提供了完整的解决方案。另外,对于没有备份分区表的硬盘,也提供 了相应的修复方法,不过成功率相对较低。另外,中文磁盘工具DiskMan在这方面也是行家里手。重建分区表是它的强项,非常适合用来修复分区表损坏。对 于硬盘分区表被分区调整软件(或病毒)严重破坏,引起硬盘和系统瘫痪,DiskMan可通过未被破坏的分区引导记录信息重新建立分区表。在菜单的工具栏中 选择“重建分区表”,DiskMan即开始搜索并重建分区。DiskMan将首先搜索0柱面0磁头从2扇区开始的隐含扇区,寻找被病毒挪动过的分区表。接 下来搜索每个磁头的第一个扇区。搜索过程可以采用“自动”或“交互”两种方式进行。自动方式保留发现的每一个分区,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交互方式对发现的每 一个分区都给出提示,由用户选择是否保留。当自动方式重建的分区表不正确时,可以采用交互方式重新搜索。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重建分区表功能也不能做到百 分之百的修复分区表,除非你以前曾经备份过分区表,然后通过还原以前备份的分区表来修复分区表损坏。因此可见,平时备份一份分区表是非常重要的!

三、硬盘不能引导进入操作系统

    硬盘不能引导进入操作系统是比较常见的故障,表现在开机后屏幕上出现“Error loading operating system”或“Missing operating system”的提示信息。

    DOS引导系统主要由DOS引导扇区和DOS系统文件组成。系统文件主要包括IO.SYS、MSDOS.SYS、COMMAND.COM,其中 COMMAND.COM缺省状态下是DOS启动的必备文件。屏幕显示“Error Loding Operating System”或者“Missing Operating System”表明硬盘的主引导记录被破坏,或者分区的结束标志遭到破坏,还有可能是由于CMOS重硬盘参数设置错误引起的。可能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 有:CMOS参数被改动;硬盘下的系统文件IO.SYS和MSDOS.SYS遭到破坏;硬盘DOS引导记录(BOOT)遭到严重破坏,或者DOS引导记录 的结束标志(01FF的55 AA)丢失;也可能是硬盘的主引导数据被破坏,或主引导结束标志(080。081的55 AA)丢失而造成。为了避免故障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可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解决:首先,进入CMOS,检查并改正其中的错误参数;如若不成功可尝试从软盘或光 盘引导系统后使用SYS C:命令重新传送DOS引导,即可修复故障,包括引导扇区及系统文件都可自动修复到正常状态。如果故障仍旧不能解决的话,可用Diskedit 修改硬盘主引导的结束标志(080,081的55 AA);如果还不能解决的话,那么干脆用FDISK命令重新分区。

四、硬盘零磁盘故障

    这是使用电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硬盘故障之一,它的表现一般是在开机自检时,系统显示“TRACK 0 BAD,DISK UNUSABLE”,意思为“零磁道损坏,硬盘无法使用”或用磁盘扫描程序扫描其它硬盘时其0扇区出现红色“B”。硬盘0扇区损坏,是大家比较头痛的故 障,一般情况下也就判了硬盘死刑,很难修复。不过对于硬盘0扇区损坏的情况,虽然比较棘手,但也不是无可救药。其实合理运用一些磁盘软件,把报废的0扇区 屏蔽掉,而用1扇区取而代之则还有“起死回生”的可能,这样的软件有Pctools和诺顿NU等。这样的软件有Pctools9.0和NU8等。

    使用Pctools9.0软件的方法:用盘启动电脑后,运行Pctools9.0目录下的DE.EXE文件。接着选主菜单Select中的Drive,进 去后在Drive type项选Physical,按空格选定,再按Tab键切换到Drives项,选中hard disk,然后OK回车后回到主菜单。打开Select菜单,这时会出现Partition Table,选中进入后出现硬盘分区表信息。该硬盘有两个分区,找到C区,该分区是从硬盘的0柱面开始的,那么,将1分区的Beginning Cylinder的0改成1就可以了,保存后退出。重新启动电脑后按Del键进入COMS设置,运行“IDE AUTO DETECT”,可以看到CYLS由782变成781。保存退出后重新分区格式化该硬盘,使其起死回生。此外,使用诺顿NU8.0软件也是不错的选择:进 入NU8工具包目录,运行其主程序NORTON.EXE,然后可先选“补救盘”RESCUE选项对该硬盘的引导区、分区表等信息进行备份。接着选择“磁盘 编辑器DISKEDIT”,成功运行后选“对象OBJECT”,选“分区表”后可见本硬盘的参数如下:面SIDE为0-63,簇CYLINDER为 0-255,扇区SECTOR为1-63,其主引导记录和分区表信息就应该在0面0柱1扇区。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其C盘的起始扇区从0面0柱1扇区改为0 面1柱1扇区,移动光标手工修改即可。另外需要说的就是,改动数值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最后存盘后退出重启电脑,用Format命令格式化硬盘即可正常使 用了。但是有一点必须要注意,修好后的硬盘不要再用DOS下的Fdisk等分区工具对其进行重新分区操作,以免其又改变硬盘的起始柱面。

总结

    总的来看,当前硬盘的物理故障率已大为降低。但随着在硬盘上存储的软件系统和数据信息的复杂化和大型化,硬盘的软故障率还是呈上升趋势的。虽然这些软故障 一般不会造成硬盘的元器件的损坏,但却会使硬盘上的信息系统遭到破坏,而使用户蒙受巨大损失。所以日常里——大家对自己硬盘的软故障处理和日常数据的维 护~多加一些呵护,绝对值得! 8033103a 发表于 2005-2-16 09:40 PM
好东东啊,谢谢楼主 a130037 发表于 2005-2-16 09:45 PM
BIOS完全优化指南


一、STANDARD CMOS SETUP(标准CMOS设置)
这里是最基本的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系统设置,包括日期、驱动器和显示适配器,最重要的一项是halt on:系统挂起设置,缺省设置为All Errors,表示在POST(Power On Self Test,加电自测试)过程中有任何错误都会停止启动,此选择能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要加快速度的话,可以把它设为No Errors,即在任何时候都尽量完成启动,不过加速的后果是有可能造成系统错误,请按需选择吧。
1、Drive A/Drive B
选项:360K,5.25in;1.2M,5.25in;720K,3.25in;1.4M,3.25 in;2.88M,3.25in
设置合适的驱动器,如果没有相应的硬件,尽量设为None,可以提高系统自检速度。
2、Video(视频)
选项:EGA/VGA,Mono(黑白显示器)
设成EGA/VGA吧,不要尝试改为Mono,会减慢启动速度的。

二、BIOS FEATURES SETUP(BIOS特征设备)
1、Virus Warning/Anti-Virus Protection(病毒警告/反病毒保护)
选项:Enabled(开启),Disabled(关闭),ChipAway(芯片控制)
这项设置可防止外部程序对启动区和硬盘分区表的写入,当发生写入操作时,系统会自动产生警告并提示用户中断程序的执行。它并不能保护整个硬盘,而且对于操 作系统的安装(例如WINDOWS95/98)及某些磁盘诊断程序,甚至对BIOS的升级,都可能产生不必要的冲突而引致程序的中断。建议用户将这选项关 闭,系统的认值是Disable。
某些主板自带有抗病毒内核,它可以提供比普通病毒警告更高一层的防卫,不过,当使用自带BIOS的外围控制器(如SCSI卡或UltraDMA 66控制卡)时,启动区病毒可以绕过系统BIOS来进行攻击,保护将完全失效。

2、CPU Level 1 Cache/Internal Cache(中央处理器一级缓存/内部缓存)
选项:Enabled,Disabled
此设置用于控制CPU的主缓存开启/关闭,L1 Cache对机器的整体性能有很大影响,关闭以后系统的性能会下降几个数量级。在超频的时候,一级缓存往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比如你不能超到500MHz,并不代表CPU不能上500MHz,很可能是L1 Cache无法达到,所以关闭一级缓存可以提升超频的成功率。

3、CPU Level 2 Cache/External Cache(中央处理器二级缓存/外部缓存)
选项:Enabled,Disabled
此设置用于控制CPU的主缓存开启/关闭,它对系统和超频的影响如同一级缓存,关闭L2 Cache也能够超频的成功率。

4、CPU L2 Cache ECC Checking(CPU二级缓存ECC校验)
选项:Enabled,Disabled
系统可以启用CPU内部L2Cache进行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错误检查修正)检测,默认值是Enable,它可以侦察并纠正单位信号错误保持资料的准确性,对超频的稳定性有帮助,但不能侦察双 位信号错误。这里要注意的是,启用ECC检测将会延迟系统自检的时间和降低机器的性能,而且必须内存支持才能开启此特性。

5、Quick Power On Self Test(快速加电自检测)
选项:Enabled,Disabled
这项设置可加快系统自检的速度,使系统跳过某些自检选项(如内存完全检测),不过开启之后会降低侦错能力,削弱系统的可靠性。

6、Boot Sequence
选项:A, C, SCSI/EXT
C, A, SCSI/EXT
C, CD-ROM, A
CD-ROM, C, A
D, A, SCSI/EXT (至少拥有两个IDE硬盘时才会出现)
E, A, SCSI/EXT (至少拥有三个IDE硬盘时才会出现)
F, A, SCSI (至少拥有四个IDE硬盘时才会出现)
SCSI/EXT, A, C
SCSI/EXT, C, A
A, SCSI/EXT, C
LS/ZIP,C
这项设置决定系统引导的驱动器号,若想加快系统自检的速度可设为(C Only),则系统不对其它驱动器自检而直接进入主引导硬盘。某些主板(如:ABIT BE6和BP6)拥有额外的IDE控制器,可以接入第三或第四组IDE设备,这时你应该选择EXT启动优先。

7、Boot Sequence EXT Means(把启动次序的EXT定义为何种类型)
选项:IDE、SCSI
当你使用EXT设备时,定义使用的设备类型,包括(Integrated Drive Electronics,电子集成驱动器)和SCSI(Small Computer System Interface,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

8、Swap Floppy Drive(交换软盘驱动器号)
选项:Enabled,Disabled
交换磁盘驱动器的位置,适应不同格式的软盘。当系统安装了2台软驱时,若设定为Enabled,系统将会把B驱作为启动盘启动,若设为Disabled则相反。

9、Boot Up Floppy Seek(启动时寻找软盘驱动器)
选项:Enabled,Disabled
开机时测试软驱的存在与否,并检查它的磁道数是40轨还是80轨,一般360K的都是40轨,而720K/1.2MB/1.44MB的则是80轨。默认值为Enable,注意:当软驱的磁道数是80轨时,BIOS并不能区分其所属的类型。

10、Boot Up NumLock Status(启动时键盘上的数字锁定键的状态)
选项:On(开),Off(关)
控制小键盘的开/关状态,对性能无影响。

11、Gate A20 Option(A20地址线选择)
选项:Normal(正常)、Fast(加速)
设置哪一个控制单元管理1MB以上内存地址的A20地址线,设为Normal用键盘控制器管理,设为Fast用芯片组控制器管理,可提高内存存取的速度和系统整体性能,特别是对于OS/2和Windows等操作系统来说非常有效。因为它们的保护模式经常需要BIOS A20地址线来进行切换,而芯片组控制器比键盘控制器更快,所以Fast是首选设置。

12、IDE HDD Block Mode(IDE硬盘块模式)
选项:Enabled,Disabled
以前的硬盘存取模式是一个个扇区来进行的,块模式把多个扇区组成一个块,每次存取几个扇区,可以增加多扇区存取时的数据传输率。开启此特性后,BIOS会 自动侦察硬盘是否支持块模式(现今的大多数硬盘己有这个功能),而且每中断一次可发出64KB资料。如果你使用Windows NT系统,就要小心啦,它并不支持块模式,很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出错,所以微软建议Win NT 4.0用户关闭IDE硬盘块模式。关闭此特性后,每中断一次只能发出512Byte资料,降低了磁盘的综合性能。

13、32-bit Disk Access(32位磁盘存取)
选项:Enabled,Disabled
实际上32位磁盘存取并不是真正的32位传输,而是用IDE控制器联合了2个16位操作来达到目的。对了PCI总线来说,在同一时间能够传送的数据越多越好,因此假32位传输亦可以增加系统性能。Windows NT系统不支持32位磁盘存取,很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出错,所以微软建议Win NT 4.0用户关闭此特性,当然,16位是无论如何也快不过32位的。

14、Typematic Rate Setting(输入速度设置)
选项:Enabled,Disabled
是否使用人工设置来控制输入速度,如果你想加快文字处理效率,还是打开的好,只有Enabled之后才能调节输入速率和输入延迟。

15、Typematic Rate (Chars/Sec)(输入速率,单位:字符/秒)
选项:6, 8, 10, 12, 15, 20, 24, 30
在一秒之内连续输入的字符数,数值越大速度越快。

16、Typematic Rate Delay (Msec)(输入延迟,单位:毫秒)
选项:250, 500, 750, 1000
每一次输入字符延迟的时间,数值越小速度越快。
17、Security Option(安全选项)
选项:System,Setup
只要在BIOS中建立了密码,此特性才会开启,设置为System时,BIOS在每一次启动都会输入密码,设置为Setup时,在进入BIOS菜单时要求输入密码。如果你不想别人乱动你的机器,还是加上密码的好。
18、PCI/VGA Palette Snoop(PCI/VGA调色版探测)
选项:Enabled,Disabled
此特性仅用于图形卡接口上的附加设备,比如MPEG子卡等。通过调色版探测可以纠正帧缓存的数据,并能把它们同步发给附加设备和主显示卡,避免添加子卡后产生黑屏现象。

19、Assign IRQ For VGA(给VGA设备分配IRQ:Interrupt Request,中断请求)
选项:Enabled,Disabled
目前,许多高端图形卡都需要IRQ来增加与主板的数据交换速度,开启之后能大幅提高总体性能。相反的是,低端图形卡并不需要分配IRQ,在显卡的使用手册中有说明它是否调用中断,不占用中断的好处是节省系统资源。

20、MPS Version Control For OS(面向操作系统的MPS版本)
选项:1.1,1.4
它专用于多处理器主板,用于确定MPS(MultiProcessor Specification,多重处理器规范)的版本,以便让PC制造商构建基于英特尔架构的多处理器系统。与1.1标准相比,1.4增加了扩展型结构 表,可用于多重PCI总线,并且对未来的升级十分有利。另外,v1.4拥有第二条PCI总线,还无须PCI桥连接。新型的SOS(Server Operating Systems,服务器操作系统)大都支持1.4标准,包括WinNT和Linux SMP(Symmetric Multi-Processing,对称式多重处理架构)。如果可以的话,尽量使用v1.4。

21、OS Select For DRAM > 64MB(操作系统怎样处理大于64MB的内存)
选项:OS/2,Non-OS/2
当内存尺寸大于64MB时,IBM的OS/2系统将以不同的方式管理内存,如果你不用OS/2,则设置为“Non-OS/2”。

22、HDD S.M.A.R.T. Capability(硬盘S.M.A.R.T.能力)
选项:Enabled,Disabled
SMART(Self-Monitoring, Analysis and Reporting Technology,自动监测、分析和报告技术)是一种硬盘保护技术,开启能增加系统稳定性。
在网络环境中,S.M.A.R.T.可能会自动发送一些未经监督的数据包到硬盘中,它们是不被操作系统允许的操作,经常导致系统重启。如果你打算把计算机作为网络服务器,最好关闭此特性。

23、Report No FDD For Win9x(为Win9x报告找不到软盘驱动器)
选项:Enabled,Disabled
在没有FDD(Floppy Disk Driver,软盘驱动器)的机器中,关闭此选项和Intergrated Peripherals中的FDC(Floppy Disk Controller,软盘驱动器控制装置)选项,可以在Win9x中释放IRQ6,节省系统资源。

24、Delay IDE Initial (Sec)(延迟IDE初始化,单位:秒)
选项:0, 1, 2, 3, ...,
现今BIOS的启动比以前快得多了,在进行设备侦察时,某些旧式IDE设备可能还没启动,为了适应这种情况,BIOS提供了一个延迟选项,可以减慢它的启动时间。设置为“0”时速度最快,BIOS将不理会IDE设备的初始化失败,直接启动。

25、Processor Number Feature(处理器号码特性)
选项:Enabled,Disabled
专用奔腾III等序列号型处理器,开启之后可以通过某些特殊程序读取序列号,提供一种安全保证。实际上,这类保护的级别是相当低的,很容易被别人注册并作攻击之用,还是关闭的好。

26、Video BIOS Shadowing(视频BIOS映射)
选项:Enabled,Disabled
显卡做每一项工作都必须经过CPU处理数据,甚至一些硬件与硬件之间的交换(如显示芯片与显示内存),也要动用到中央处理器。为了提高速度,首个解决方案 是增加BIOS芯片,扩展系统BIOS的功能来管理显卡。开启此特性可以把视频BIOS的一部分内容拷贝到系统内存,加快存取速度。在传统的计算机 中,CPU通过64位DRAM总线读数据比8位XT总线要快得多,可以大大提高显示子系统的性能。不过,当代的显卡已经包含了一个处理器芯片,所有工作都 由显示处理器完成,并用驱动程序的特殊指令和CPU直接沟通,在增加速度的同时,亦提供了向后兼容性。另外,大多数操作系统(如:WinNT 4.0、Linux)可以绕过BIOS操作硬件,所以BIOS映射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反而会浪费主内存空间或引起系统不稳定。
顺便提一句,大多数显卡用的是Flash ROM是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电擦写可编程只读存储器),它们的速度不仅比旧式130-150ns EPROM快,甚至超越了DRAM,因此视频BIOS映射就变得没意义。
如果你执意要使用映射,应该把所有区域都映射,不要仅copy一个32KB的缺省值(C000-C7FF),避免BIOS容量过大引起的冲突。视频BIOS映射的唯一好处是兼容DOS游戏,那些老古董并不能直接存取硬件,非得BIOS帮助不可。

27、Shadowing address ranges (xxxxx-xxxxx Shadow)(映射地址列)
选项:Enabled,Disabled
此选项控制那一个区域的内存将用于映射视频BIOS。注意,某些附加卡会使用CXXX-EFFF作为输入/输出,并且内存读/写请求不会经过ISA总线执行,映射视频BIOS可能导致附加卡不能工作。
三、Chipset Features Setup(芯片组特性设置)
1、SDRAM RAS-to-CAS Delay(内存行地址控制器到列地址控制器延迟)
选项:2、3
RAS(Row Address Strobe,行地址控制器)到CAS(Column Address Strobe,列地址控制器)之间的延迟时间。在SDRAM进行读、写、删新时都会出现延迟,减少延迟能够提高性能,反之则降低性能。如果你的内存速度够快,尽量使用“2”。在超频的时候,选择“3”会让系统更稳定,增加OC成功率。

2、SDRAM RAS Precharge Time(SDRAM RAS预充电时间)
选项:2、3
在SDRAM刷新之前,RAS所需的预充电周期数目,减少时间能够提高性能,反之则降低性能。如果你的内存速度够快,尽量使用“2”。在超频的时候,选择“3”会让系统更稳定,增加OC成功率。

3、SDRAM CAS Latency Time/SDRAM Cycle Length(SDRAM CAS等待时间/SDRAM周期长度)
选项:2、3
控制SDRAM在读取或写入之前的时间,单位是CLK(Clock Cycle,时钟周期),减少等待时间能够增加突发传输的性能。如果你的内存速度够快,尽量使用“2”。在超频的时候,选择“3”会让系统更稳定,增加OC成功率。

4、SDRAM Leadoff Command(SDRAM初始命令)
选项:3、4
调节数据存储在SDRAM之前所需的初始化时间,它会影响到突发传输时的第一个数据。如果你的内存速度够快,尽量使用“3”。在超频的时候,选择“4”会让系统更稳定,增加OC成功率。

5、SDRAM Bank Interleave(SDRAM组交错)
选项:2-Bank、4-Bank,Disabled
调整SDRAM的交错模式,让不同组的SDRAM轮流删新和存取,当第一组进行删新时,第二组做存取工作,能够大大提高多组内存协同工作时的性能。
每一个DIMM(Dual In-line Memory Modules,双重内嵌式内存模块)由2组或4组构成,2组SDRAM DIMM使用32Mbit或16Mbit等小容量芯片,4组SDRAM DIMM使用64Mbit或256Mbit等大容量芯片。如果你用的是单条2组SDRAM模块,设置为“2-Bank”,若是4组SDRAM模块,可设置为“2-Bank”或“4-Bank”。当然,4组SDRAM比2组SDRAM要好。另外,Phoenix Technologies的Award BIOS会在采用16Mbit SDRAM时自动关闭交错存取。


6、SDRAM Precharge Control(SDRAM预充电控制)
选项:Enabled,Disabled
Disabled时由CPU发出命令控制SDRAM的预充电时间,增加稳定性的同时会降低性能。Enabled时由SDRAM自己控制预充电时间,节省了CPU到SDRAM控制所花费的时钟周期,提高内存子系统性能。
7、DRAM Data Integrity Mode(DRAM数据完整性模式)
选项:ECC、Non-ECC
ECC(Error Checking and Correction,错误检查修正)模式采用额外的72位内存检查数据的完整性,能够修正1位数据错误,提高系统稳定性,增加超频成功率。如果你没有ECC内存,设置为Non-ECC即可。

8、Read-Around-Write(在写附近读取)
选项:Enabled,Disabled
当处理器做乱序执行工作时,读命令指向的地址为最近写入的内容,提高Cache命中率,建议设为enabled。

9、System BIOS Cacheable(系统BIOS缓冲)
选项:Enabled,Disabled
经过二级缓存把系统BIOS从ROM中映射到主内存F0000h-FFFFFh,它能加快存取系统BIOS的速度,不过,操作系统很少请求 BIOS,Enabled难以影响总体性能。另外,许多程序都通过这个地址来写入数据,建议大家Disabled,释放内存空间并减低冲突机率。

10、Video BIOS Cacheable(视频BIOS缓冲)
选项:Enabled,Disabled
经过二级缓存把视频BIOS从ROM中映射到主内存C0000h-C7FFFh,它能加快存取视频BIOS的速度,不过,操作系统很少请求视频 BIOS,Enabled难以影响总体性能。另外,许多程序都通过这个地址来写入数据,建议大家Disabled,释放内存空间并减低冲突机率。

11、Video RAM Cacheable(视频内存缓冲)
选项:Enabled,Disabled
经过二级缓存把视频内存从显卡映射到主内存A0000h-AFFFFh,它能加快存取视频内存的速度,不过,操作系统很少请求视频内存,Enabled难以影响总体性能。目前,大多数显卡的显存带宽己达1.6GB/秒(128位*100MHz/8),接近P3-500 L2缓存的2.0GB/秒,在内存中增加缓冲区没有太大意义。另外,许多程序都通过这个地址来写入数据,建议大家Disabled,释放内存空间并减低冲突机率。

12、8-bit I/O Recovery Time(8位输入/输出恢复时间)
选项:NA、8、1、2、3、4、5、6、7
由于PCI总线比8位ISA总线快得多,为了保证连续PCI到ISA输入/输出的一致性,BIOS为它添加了一个恢复时间。缺省值NA是3.5个时钟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ISA总线的性能。如果你没有ISA插卡,就无须理会此选项。

13、16-bit I/O Recovery Time(16位输入/输出恢复时间)
选项:NA、4、1、2、3
由于PCI总线比16位ISA总线快得多,为了保证连续PCI到ISA输入/输出的一致性,BIOS为它添加了一个恢复时间。缺省值NA是3.5个时钟周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ISA总线的性能。如果你没有ISA插卡,就无须理会此选项。

14、Memory Hole At 15M-16M(在15M到16M之间的内存保留区)
选项:Enabled,Disabled
某些扩展卡需要一部分内存区域来工作,开启此特性可以把15M以上的内存分配给这些设备,但操作系统将不能使用15M外的内存,建议大家disabled。

15、Passive Release(被动释放)
选项:Enabled,Disabled
开启之后,允许PCI总线被动释放来打开CPU到PCI总线存取,那么,处理器就能同时对PCI和ISA设备进行操作。否则,只能由其它PCI主控存取 PCI总线,不允许CPU直接存取。此特性常用于ISA总线主控延迟,可以均衡两个总线的速度。Enabled是性能最优化设置,亦能避免ISA扩展卡出 现速度跟不上的问题。

16、Delayed Transaction/PCI 2.1 Compliance(延迟处理/兼容PCI 2.1)
选项:Enabled,Disabled
它常用于PCI与ISA总线间的数据交换,由于ISA总线比PCI慢得多,开启此特性可以提供32位写缓冲作为延迟处理空间。如果你不使用ISA显卡或与PCI 2.1标准不兼容,选择Disabled吧。

17、AGP Aperture Size(MB)(AGP区域内存容量,单位:兆)
选项:4、8、16、32、64、128、256
AGP的其中一个特性是把系统内存分出部分区域作显示内存,其公式为AGP显卡内存容量*2+12MB,其中12MB用于虚拟寻址,2倍内存容量用于组成联合读写内存区。这些空间并不是物理内存,如果你要用真正的内存,必须在Direct3D中加入一个“Create non-local surface(创建非局域表面内存)”命令。
Win9x在局域内存(包括磁盘虚拟内存)中创建AGP虚拟内存,并自动为所有程序进行优化,用完之后才会调用显卡内存和系统内存。虽然增加AGP区域的尺寸并不能直接提高性能,但必须有一定空间才能满足3D游戏等大型软件的需求。因为GART(Graphic Address Remappng Table,图形地址重绘表)过大会导致系统出错,建议AGP区域内存容量不要超过64-128MB。
18、AGP 2X Mode(开启两倍AGP模式)
选项:Enabled,Disabled
AGP标准分成许多个规格,AGP 1X使用单边上升沿传输数据信号,在66MHz总线下拥有264MB/秒的带宽。AGP 2X使用双边上升沿和下降沿传输数据信号,同样频率下可达到528MB/秒。如果要采取此模式,必须要主板芯片组和显卡都支持才能实现。另外,如果你打算把外频超到75MHz,最好关闭AGP 2x,防止频率过高产生的不稳定现象。

19、AGP Master 1WS Read(AGP主控1个等待读周期)
选项:Enabled,Disabled
在缺省的情况下,AGP主控设备在进行读处理时会等待2个时钟周期,开启此特性能够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显示子系统的性能。

20、AGP Master 1WS Write(AGP主控1个等待写周期)
选项:Enabled,Disabled
在缺省的情况下,AGP主控设备在进行写处理时会等待2个时钟周期,开启此特性能够减少等待时间,提高显示子系统的性能。

21、USWC Write Posting(UCWC写置入)
选项:Enabled,Disabled
USWC(Uncacheabled Speculative Write Combination,无缓冲随机联合写操作)把每一个小的写入操作联合成一个64位写命令,再发到线性缓冲区,此做法能够减少写入次数,提高奔腾 Pro芯片的图形性能。不过,USWC并不适合所有设备,如果显卡不支持此特性,则会造成系统冲突或启动问题。现在的新型主板(BX级以上),多数无须打 开USWC。

22、Spread Spectrum/Auto Detect DIMM/PCI Clk(伸展频谱/自动侦察DIMM/PCI时钟)
选项:Enabled, Disabled, 0.25%, 0.5%, Smart Clock(智能时钟)
当主板的时钟发生器达到极限值时,很容易产生EMI(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电磁干扰)现象。伸展频谱能够调整时钟发生器脉冲,控制波形的变形,减少与其它设备的冲突。
提高系统稳定性的代价是性能的下降,开启此特性会对时钟敏感设备有很大影响(如:SCSI卡)。某些主板有智能时钟技术,可以动态地调节频率,当AGP、PCI、SDRAM不使用时会自动关闭时钟信号。既能减少EMI和能源消耗,又能保证系统性能。
如果你没遇到了EMI问题,可选择“Disabled”,否则请选“Enabled”或“Smart Clock(推荐)”。另外两个百分数选项是时钟发生器的数值,0.25%提供一定的系统稳定性,0.5%能够充分减少EMI。

23、Flash BIOS Protection(可刷写BIOS保护)
选项:Enabled,Disabled
禁止未授权用户和计算机病毒(如:CIH)对BIOS的写入,为了系统安全著想,一般选择Enabled。要对BIOS进行升级时,再选择Disabled。

24、Hardware Reset Protect(硬件重启保护)
选项:Enabled,Disabled
服务器和路由器都是24小时常用设备,不允许有停顿现象发生。enabled能避免系统意外重启。如果你的机器不是此类设备,最好设置成disabled。

25、CPU Warning Temperature(CPU警告温度)
选项:35、40、45、50、55、60、65、70
当CPU超过此温度时,主板会发出警告信号,并调用idle指令减少CPU的负担,降低芯片热量。

26、Shutdown Temperature(系统当机温度)
选项:50、53、56、60、63、66、70
当整个系统超过此温度时,主板会发出警告信号,并调用即时关机,保护硬件避免过热而烧掉。

27、Current CPU Temperature(当前CPU的温度)
如果你的主板有温度观察装置,就能在此看到当前CPU的温度。

28、Current CPUFAN1/CPUFAN2 Speed(当前CPU风扇的转速)
如果你的主板有CPU风速探察装置,就能在此看到CPU风扇的转速,防止转速过低或风扇停转引起的硬件故障。现在,许多主板的驱动程序中都自带有软件,可让你在Windows中看到这些参数,无须经常进入BIOS来查看。

29、CPU Host/PCI Clock(CPU外频/PCI时钟)
选项:Default(66/33MHz)、68/34MHz、75/37MHz、83/41MHz、100/33MHz、103/34MHz、112/33MHz、133/33MHz
设置CPU的外频,是软超频的一种,尽量不要选择非标准PCI外频(即33MHz以外的),避免系统负荷过重而烧掉硬件。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