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俱乐部

                                                                                                                                                                                                                                                                                                                                                                     记得常回家看看!

2013年7月18日星期四

炮轰简体字


【黄秋生炮轰简体字 大陆教授批:再谈就是抬举他】

因简体字感叹华夏文明已死

   简体字利于传播,繁体字寓意美观,二者之争再燃硝烟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中“发声”。他用繁体字在微博中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知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就此事接受今报记者采访,他不认同黄秋生的说法,“黄秋生的谬论已经被吐槽,再谈是抬举他”。
   
   与此同时,河南卫视一档汉字文化节目《汉字英雄》开播后受到观众热捧,收获零差评,《汉字英雄》同名手机APP游戏也极受欢迎,成为风靡一时的热门软件。就黄秋生一事,今报记者还专访了《汉字英雄》开播发布会嘉宾、《新华字典》第9~1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4~6版编辑团队成员之一王楠。

资料

简体字

  有人说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明出来的,其实不然,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
  
  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原标题《黄秋生吐槽“华夏文明已死”引发汉字繁简之争》

【新闻背景】

  自嘲“拍过很多烂片”的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的关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言论一出,即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表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类属中文,简体中文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相比之下,繁体字其实就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所谓“华夏文明”……文字的变革和传承并没有冲突。


【争论】利于传播pk寓意美观

挺简派

  “汉字从简从俗是文字发展的规律。数千年来汉字的简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简化字的诞生,不管其初衷如何,客观上顺应了汉字从简从俗的原则,并无过错。”早在2009年,王立群在博客文章中就感叹,“废简就繁”匪夷所思。
  
  “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是经典。繁体字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简化字同样可以传播传统文化!以《论语》为例,它的最早版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鲁国文字,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繁体字。如果以为文字的变迁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那么,今天的繁体字也无法完成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最好是恢复战国文字!如果以战国文字印刷《论语》,我真不知道当今有几位专家能读懂……”王立群说。
  
  日前,《汉字英雄》在安阳举行的开播发布会上,《新华字典》第9~1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4~6版编辑团队成员之一王楠也曾就“简体字、繁体字”的问题接受今报记者专访。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义从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说‘塵’字,本意是‘鹿行扬土’,古时候的字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繁体字将之简化为一个鹿加一个土。而简体字直接变成一个小加一个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简化后的汉字虽然直观感觉减少了,但是符合时代要求,如果写三个鹿一个土,光写一个‘尘’字都要写上很久。简体字反而更利于文化传播。”王楠说。
  
挺繁派

  “不知道是凑巧还是不凑巧,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想必很多人在网上都看过这个段子。
  
  2009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潘委员的理由是,简化汉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了“无心之爱”。
  
  著名学者、作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同样是繁体字的拥趸。他认为:“繁体字遭刀砍斧劈后,腴肉不存,仅存瘦骨。新生代只能用简化字书写或记录‘现在’发生的事情,而不可能阅读‘过去’的大量信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文献变成‘天书’。再过50年,除非专家,在中国就再也找不出能够诵读经史子集的人了。下一代人面对精神美食、千年佳酿,停杯投箸而不能食。是不可忧,孰可忧?”


声音

@桔子树小窝:旧时君王为愚民统治需要,选字就繁不就简,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江山。建国后为了让大家都认字,重新选定字表,选字就简不就繁,原是功德无量之事。中国古汉字好几万,繁体字不过一小部分,有什么好得意的?

@宫吐槽:写篆文有90%的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弥留了;写金文甲骨几乎没几个懂,华夏文明看来是死透了。华夏文明靠的是仁义礼智信,没叫您老演某些题材的电影啊!

@夕词:文明这东西,不是在文字上,而是在人身上,在千千万万普通人身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