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俱乐部

                                                                                                                                                                                                                                                                                                                                                                     记得常回家看看!

2015年12月13日星期日

青史將蕪之馬共史蹟(完結篇)‧歷史等待被還原

經過多年民間學者收集資料顯示,在官方史料記載當中,馬共的事跡與史料有被歪曲之嫌。馬共對馬來亞獨立的貢獻不被認同,無論是在族群、政治或是學術界,馬共依然是敏感和避諱的課題。
新生代只有在中三和中五的歷史課本才接觸到馬共史料。根據課本內容,對馬共的描述略嫌片面。馬共雖然參與反英殖民及抗日運動,但採取“殘暴”手法,不被認同。
常言道:“歷史是由勝利者編寫的”,馬共註定被標簽為恐怖份子?華社研究中心(華研)副主任詹緣端指出,歷史教科書的問題很多,多次遭到非議,但都沒有辦法解決。“歷史的大目的是認識國家,才能愛護國家。是不是客觀?還是含有議程?書沒有罪,是你如何詮釋歷史,是否真的可以讓國民知道事實?這些都要回到教育問題來看。”
貢獻不獲認同
詹緣端直言,國陣政府強調國民團結,但國陣本身是一個種族結構政府陣線,所以,它所詮釋的歷史難免有欠客觀。這是沒有辦法改的,唯有重新修定新的歷史課程。
較早時,有一個還原大馬歷史運動委員會,華人有參與。不過,詹緣端告知,華研提交《國民中學歷史課程與教科書的分析與檢討報告》,希望可以代交給教育部,但委員會成員各有各目的,沒人主導,沒有系統而無法操作,導致很多學者都失望退出。最後,華研也不參與會議。
研究大馬民族史料的詹緣端接受《光明日報》專訪,分析備受爭議的歷史課本某些內容被歪曲的問題。
他說:“華研很想負責修訂歷史課程的工作,但有困難,主要是學者不夠,因為最資格的是有經驗的國中教師,他們懂很多問題,但課題敏感,沒有辦法出面。上述委員會又有很多是政黨的假非政府組織代表,從4月一個講座至今都沒開過會,有些時候是沒有辦法。華研有機會時還是要做一個真正的課程綱要。”
他強調,現在的問題不再是修訂國中歷史課程,因為官方有團結國民的議程,無法修改,必須重寫。而這些工作交給學術專家做就好,不能政治化。
片面介紹他族貢獻
由華社研究中心與馬來亞南洋大學校友會聯合調查,並通過歷史學者撰寫的《國民中學歷史課程與教科書的分析與檢討報告》,發現國中歷史教科書一些內容引起華社爭論的原因之一,就是編撰者過於強調馬來民族的英勇和犧牲,不夠全面介紹他族的貢獻。
被形容為殘暴組織
在我國歷史教科書中,馬共被形容為殘暴的組織,馬共份子就等於恐怖份子。雖然有參與反英殖民及抗日運動,但指馬共隨便捉人及殺害的行為不獲認同,並受到不斷的譴責,不少研究甚至認為,馬共是引起國家種族分裂的導因。
課文有爭議性
新生一代普遍上是在中學三年級開始認識馬共。中三歷史課本第三篇章,就是“緊急狀態及馬共的威脅”。書中介紹,馬共於1930年創辦的宗旨是要將馬來亞土地變成馬來亞共產國;1935年發動大規模騷亂及破壞,使英殖民的經濟癱瘓。不過,到了日殖時代,馬共又與英國合作,在英國提供武器下展開抗日行動。日本投降撤退後,英國要求馬共歸還武器時,馬共卻保留一些武器。
書中提到馬共殘暴的策略時,指馬共分為地下組織(民運)及武裝部隊,攻擊西方國家屬下的園坵及礦場、圍攻警局、燒工廠和巴士、破壞軌道、殺死與英國人合作的人。1948年6月,英殖民政府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大規模逮捕任何懷疑與馬共有關係的人、隔離新村、斷絕民間提供的援助、分設黑白區、放寬公民權條件給華人、懸賞逮捕陳平。同年7月,政府宣佈馬共為非法組織。1955年12月28及29日,吉打華玲談判失敗,因為東姑拒絕馬共提出成為合法組織的要求。接下來,都是緊急狀態帶來的負面影響。
至於中四的歷史課本,主要教導世界人類文明史,沒有提到馬共。直到中五,歷史在教導馬來西亞國家主義的浮現與發展時,就有幾段文字提到馬共。文中指馬共於1945年治理馬來亞的14天內,開始宣揚共產黨主義,同時激起反殖民主義。當時,馬共控制警局,以殘暴的手段治理。他們逮捕及謀殺任何被懷疑支持日本的
祖父助馬共被遣出境自殺
詹緣端是研究歷史的學者,他大方承認自己的家族是馬共家族,祖父是馬共的同情者,為馬共送米送糧,最後被逮捕要遣送出境時半途自殺。
他姑媽是馬共份子,在緊急狀態回村見兄弟時被捕關起來十幾年,後來被遣送回中國。對他而言,馬共歷史刻骨銘心。
“在抗日戰爭時,為甚麼馬共得到那麼多支持?日本人在中國多殘暴、殺了多少人?南京大屠殺到東南亞,看到華人只要講不清楚就殺,沒辦法交代時,全家都殺。所以華人痛恨日本人。獨立前的華人,祖國是中國,祖國被日本人入侵,在這裡(馬來亞)日本人又入侵,你說痛不痛恨?大家都紛紛支持馬共。所以馬共本質上是華人政黨,馬來人是少數,沒有關鍵作用。”
談到馬共的殘暴,他說:“你說馬共殘暴,日本人不殘暴?難道英國人不殘暴?你以為英國人都是紳士?他們是帝國主義者,掠奪你的財產,不夠殘暴嗎?只不過你被選上當他的戰友而已,不然你就很慘。英國有現代武器,還有背後老大美國。”
詹緣端直言,英國也是帝國主義者。
陳平回國遙遙無期
1989年12月,大馬、泰國及馬共三方簽署了合艾和平協議,馬共銷毀武器,放下武裝鬥爭,象徵大馬真正邁入和平時代。然而,22年過去了,馬共前總書記陳平要求返回故鄉的問題至今懸而未決。
根據《光明日報》瞭解,陳平在合艾和平協議後一直牽掛家鄉親人。2003年,經過多方接洽和交涉,陳平回國近乎成事連飛機票也買好,卻踫上前兩任首相交棒期,陳平回國個案擱置。
至今,沒有人敢再接手這個隨時引起反彈的課題。陳平在今年10月初傳出病危消息,本報記者嘗試聯絡前首相敦馬哈迪追問陳平回國的問題,助理卻以敦馬不在任,無權涉及,就將問題拋給掌政者。首相拿督斯里納吉強調政治改革,大膽廢除內安法令及緊急狀態,本報向其資深助理提問有關陳平回國一事,得到的答案是:“目前不是時候談這個問題。”
課題敏感拒受訪
在學術界方面,深入研究馬共課題的歷史學家只有一兩位,主要還是以種族關係為主軸。除了常公開發表評論的歷史學者兼馬來亞大學皇家教授丹斯里邱家金,馬來亞大學方面大力推薦的人選是歷史系資深教授何慧玲博士(譯音,Dr. Ho Hui Ling)。
何慧玲博士專注研究種族關係,2004年撰寫《馬來亞緊急狀態:研究政府爭取重組居民的支持》,她最新的著作《馬來半島的反共產黨行動》,分析政府在緊急狀態時的反共產黨行動,同時評估這些行動在恢復社會安寧的效果。不過,她受邀上國營電視台談“緊急狀態是國家建設的教訓”,卻以馬共課題敏感,多番拒絕報章的專訪。
劉焰泉(戰鬥隊隊員):英軍炮彈炸飛8米
1951年10月5日是馬共游擊隊雀躍,而英軍備受打擊的一天。這一天,英國駐台最高專員葛尼被馬共解放軍擊斃,這對英殖民政府而言,解放軍撿拾當年英軍向日軍投降棄置的鎗械,用以對付自己是一種羞辱,也是一種宣戰。
前馬共戰鬥隊隊員劉焰泉回憶說:“其實,那天6支司令部帶隊去突擊福隆港,並非要打葛尼,而是要突擊巡邏車,豈料被擊中的巡邏車內坐著葛尼,真是得來全不費功夫。”
狩獵解放軍人頭
葛尼被擊斃後,鄧普勒中將被任命為英國駐馬最高專員,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加大對馬共武裝的打擊力度,同時執行畢禮斯計劃以截斷馬共與支持群眾的聯繫,並僱用婆羅州達克族人以獵人頭的原始方式,狩獵解放軍的人頭。
他回憶說,英殖民政府還派了12架戰機轟炸大芭,當時他和伙伴在營地揹著裝備,還未出發,就被炸飛8米,事後想起,餘悸猶存。
“一枚500磅的炮彈,可炸出一個水池,一枚1000磅的炮彈,則可炸出寬1公里、深約20米的水池,我記得英軍轟炸時拋出的是子母彈,剎那間,方圓2000依格的土地全毀,夷成平地。”
那次的轟炸,他逃過死劫,但沒有因此嚇退,反而誓死與英軍週旋到底,就是這股意志力,讓他屢次與死神擦身而過,安享晚年。
人物檔案:
馬共史料研究員詹緣端(馬來西亞華社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


完結篇:陳平要回國
陳平盼回國度餘生
合艾和平協議後,至今仍懸而未決的問題是馬共代表人物陳平一直不被允許回國。
“我自然希望能夠在馬來西亞度過我的余生。但最諷刺的是,雖然我準備為祖國而死,但祖國卻不允許我回到她的懷抱!”(陳平回憶錄第509頁)“1989年和平協議簽署後,我便迫不及待地準備重返家園。1990年尾,我申請回馬來西亞定居,但卻在1991年12月尾被拒絕。8年後,即在1999年初,在牙拉(Yala)的一位政治部官員,問我是否想申請回國訪問和旅遊。
“我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我表示想要回到我的出生地,到實兆遠和紅土坎途中的墳山祭拜我的祖先、父母和兄弟。對我來說,這是一項十分重要的責任。”(第509頁)在瞭解了馬共的簡要歷史之後,撇開意識形態的偏見和個人的政治立場,我們必須承認,馬共在抗日反英和爭取國家獨立方面,作出重大的貢獻和犧牲,儘管正如陳平本身所承認的,他們同時也犯上了一些錯誤。
政府不否認馬共貢獻
自從1930年成立以來,馬共就高舉反英殖民主義的大旗,為民族解放事業和社會主義理想而奮鬥。在英殖民主義者的鎮壓下,只好潛入地下,堅持“非法”的反殖鬥爭。
在日本軍國主義者侵略和佔領我國時,馬共在主觀條件十分不足,客觀環境異常艱苦的情況下,仍然堅決地負起抗日衛馬的使命,展開游擊戰,以鮮血和性命體現了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
事實上,政府通過首席代表前任全國總警長拉欣諾,正式表明馬來西亞政府不否認或爭議馬共在國家獨立鬥爭中曾經作出了他們的貢獻。以上的突破,使到合艾和談獲得結果,馬共被迫在泰馬邊境展開和堅持的武裝鬥爭才可能結束。
何況,我國政府和馬共於1989年12月2日在合艾簽署的《馬來西亞政府和馬來亞共產黨停止敵對協定》,第3.1條明確規定︰“來自馬來西亞的馬共黨員或其已被解散了的武裝單位成員,若願意在馬來西亞定居,他們可以根據馬來西亞的法律這麼做。”
時任人民黨主席賽胡先阿里及公正黨主席旺阿茲莎的聯合聲明說︰“東西方冷戰的時代早已結束。現在已是我們達致國民和解的時代,也是我國一個歷史篇章終結的時候了。”“陳平應被允許回返家園祭拜祖宗,這是我國各族人民所認可的積極價值。”這種開明與現實的態度是值得歡迎的。
備註:摘錄《陳平眼中的歷史》‧作者李萬千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