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俱乐部

                                                                                                                                                                                                                                                                                                                                                                     记得常回家看看!

2016年11月29日星期二

內熱源與外熱源保持的方法

這篇跟原始點的內外熱源看法不同,
純脆提供不同思考參考, 
並沒有要否定原始點的看法跟做法
人體溫度的控制與經絡的關係 賴才老師
同學問我內熱源與外熱源保持的方法是否恰當?我在此做個說明。
如果人需要藉由內熱源跟外熱源去提升身體的溫度,可想而知這個人的身體是虛弱或是生病了,因為健康的人並不需要內熱源與外熱源來維持身體的溫度, 過去我也曾經身體非常的虛弱,每天要熱敷才能入睡,在經歷過許多失溫症狀的困擾之後,逐漸找到維持身體溫度的開關,其實就在我們的經絡裡。
從經絡和五臟六腑的關係,臟腑氣血的互相輸送,從我的身上找到了答案,透過臨床實驗證實無誤。內熱源其實是我們的心臟與小腸的功能,心臟是我們身體發熱最主要的來源,身體90%的溫度是由心臟跳動所發熱過來,心臟與小腸互為表裡的意思就是心臟發了熱以後,把溫度儲存在小腸也就是丹田的位置,我們的丹田溫度夠了,全身就會溫暖不覺得冷,如果心臟不好又缺乏運動,那麼他身體的溫度來源就會不夠,心經和小腸經如果又有瘀血筋結,溫度就無法往丹田儲存,丹田溫度不夠就會覺得非常的冷。
外熱源的部分我發現主要是胃經、腎經和肺經來控制開關,就是我們自己去對抗天氣變化的能力,中醫有句話說:肺主皮毛,主腠理之開閤。也就是我們毛細孔的開合正常與否,如果我們的腎經腎氣可以走到肺,肺好了以後就可以正常去控制毛細孔的開合,就能對抗風、暑、濕、燥、寒的天候變化,也就穩定了他的外熱源,只要在穿著上面注意增減衣物就可以了,另外還要提到所謂衛陽的問題,研究發現控制和提升我們丹田能量的還有一條經絡,就是小腿上的胃經,如果小腿脛骨前肌很硬或萎縮,胃經的氣血就上不到丹田,這時候就會引起忽冷忽熱的現象,台灣話稱為起畏寒,只要疏通胃經讓氣血走到丹田走到肺,問題就可以解決。
很多朋友經常喝薑湯,經常的熱敷身體,如果你想一直保持身體很虛弱的話,我贊成你這樣做,如果你想把身體的熱量提升,應該採取更積極的作為,每天保持足夠的運動量,疏通上述的經絡,讓身體處在一個溫暖的舒適度,也要盡可能維持手腳末梢的溫度,當然冬天腳會冰冷是正常的,因為離丹田太遠了,這時候就要穿襪子保暖了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