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坐也称为禅、禅定(梵语名为禅那),即用静坐的方法将大脑中的思维意识定住,使其各种杂念不起,直至开发明了宇宙真相的大智慧。
静坐(禅定)是修习实践戒、定、慧的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修定的前提是受戒和纪律的规范,只有受戒和严格的遵守戒律,才是具备了修习禅定最基本的条件,同时,还必须有高尚的品德和心性、情操——就是在修习实践戒、定、慧的同时,要时时刻刻警惕、戒备和息灭贪心、心、痴心,贪痴与戒定慧是相对而言,若贪痴息灭不了,修戒定慧是不会有什么进展的,其尤为重要的是:必须要断男女淫欲的这个欲念,不仅形式上要远离,意念上也要彻底清除,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楞严经》中告诫我们:“修习禅定而不能断除淫欲心,就好比是用沙子当米蒸煮米饭,你再怎么蒸、怎么煮,最多只能将沙子蒸热,绝不可能把沙子蒸成米饭,即使经过百千劫的时间,也不会做成米饭的!”所以,要想修习实践禅定,则必须要先断除淫欲心,然后才能进一步的修定,否则成功与否,是可想而知的。
条件具备了,开始修习定住(禅定)大脑的思维意识了,(从我们一出生起,脑的意识就通过眼看、耳听、鼻闻、舌味和亲身的感受来体验周围环境、生活琐事,近而产生了分别心、七情六欲等五花八门的想法、杂念;时间在流逝着,念头也在不断的新陈代谢着,旧的念去了,新的念来了,一天24小时,白天是主动、被动想念,晚上则是做着各式各样的杂梦……我们的脑神经从来不曾间断过,从来不曾休息过,真可畏是几十年如一日。)而这时,挡在我们习禅修定道路上的首先是自身的50种内魔,如:睡魔、疼痛魔、麻木魔……(当你入坐后不久,你的腿就会开始麻木、疼痛、犯困坐不下去了),你只有先战胜了这些阻止你静坐的自身魔,修定才能进一步的深入(此时还需调整好自己的地、水、火、风,使之不至于作病),然后面临着的就是极为险恶的50种天魔(外魔)的干挠了,要想战胜色、受、想、行、识这五阴区域的诸多天魔,是极为艰难的,若是你战胜了它们,你就不同程度的获得了宿命通、和天眼通的功能,直至跳出三界的,若是你不具备修定的前提条件,或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性、斗不过这些天魔,你就会败下阵来,就会走火入(着)魔,轻者精神分裂症,重者则杀人或自杀身亡,现举四例如下:“当禅定者进入五阴的受阴区域时:
①若修习者(行者)把握不住自己的心性,在定中看到大光明照耀乃至蠢动蚊虻,就会产生怜悯和无穷的悲心,这时悲魔就会乘机而入,其人则见人就哭、见人就泣,啼泣无限而致沦坠(悲哀型精神病状)。
②当禅定者定中见到胜相现前,万分感激之时,以为这就是得道的圣人境界,此时就会有狂魔入其心腑,其人则见人就夸,称自己是佛菩萨,我慢无比,从此失去正受,而致沦坠(狂妄型精神病状)。
③当禅定中人自见色阴销尽,受阴明白时,新证还未获得,从前的心得又丢失了,而产生修道艰难的想法,从而产生了无尽的忧愁,如坐针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总是想死,以便早得解脱,这时就会有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凶器,自割其肉,或以其它的方式舍断自己的寿命自杀,或出走不愿见人而致沦坠(自杀忧郁型精神病)。
④当禅定者闯过色阴、受阴而进入想阴区域时,再不至于被感觉所惑而遭受邪虑,在明朗而圆融的定境中,如果其心里贪爱这圆明的境界,贪求善巧方便,天魔就会乘机而入,其人不觉之间,口说经法,自谓自己已得无上涅仿鷎之境而到处招摇撞骗,贪财或贪色贪欲,一般愚昧无知之人,就迷信他是佛菩萨化身,至诚地相信他的教化,他摇荡了人心,破坏了佛法,口中又好说些灾祥祸福的变异以及世界末日来临的话,以种种耸人听闻的危言,使人自相恐怖,致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这种境界,是被年老成魔的怪鬼所恼乱,等到魔心满足讨厌了,就离开了他的身体,他自己和他的弟子们,就会陷于国法王难,倘若还迷惑不知,便会随之堕入无间地狱。”以上所举之例是伟大而慈悲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告诫我们的,告诫我们这些末法时代的众生若要修习禅定就一定要警惕着魔!防魔!(想了解修习禅定中50种着魔走火的起因与表现形式,敬请阅读《楞严经》)。
如果您真的想学禅,除了要具备修禅的条件外,一定要好好的、必须的熟读《金刚经》,一定要理解《金刚经》的真意,和释迦佛祖慈悲良苦的开示劝导;要戒荤吃素,还要远离葱、韭菜、蒜,一定要将《金刚经》作为座佑铭来鞭策、指导自己,其次,还要熟读、理会与修禅有关的其它经书如:《金刚心总持论》、《圆觉经》、《心经》……等诸多极为重要和必须要读的佛经著作。末法时代,由于各种因素、环境、及条件的影响,靠修习禅定是很难成功的,而在我们居士信众中大多数人又都不具备修禅习定的条件,所以,应尽量不学禅为好,但不妨将禅定的方法用于我们的静坐念佛(如前文念佛八要诀第五)。这样不仅于我们的念佛功课有益,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极有益处的,只要我们将阿弥陀佛这句威力无比的佛号自始至终的存留于我们的脑意识中,而将其它杂念止住不起,那么我们就是坐上十天八夜或更久,都不用担心的,行偏着魔绝对与我们无关,任它天魔乱舞也奈何我们不得的!
只要我们去极乐世界的资粮都备好了,我们念佛的定功达到极高的程度,我们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法益与智慧(初祖慧远大师在往生前曾三次游览极乐世界!可想其念佛功夫之高),念佛的定功是靠日积月累、长年不断的精进获得的,容不得半点偷机取巧,若平时不修习、不精进念佛,将来临终的关健时刻就不行了,到那时若没有念佛的定功。是很难做到一心不乱的,所以必须从早、从速的抓紧练习念佛的定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念佛几十年,临终是关键!
二、静坐的方法
1、静坐前的准备
(1)、静坐最好能另觅静室,假使条件不许可,那末可就在卧室中。窗门宜开,使空气流通,但有风处不宜坐,门能关闭更好,以免别人的骚扰。
(2)、坐时或另备坐凳或就在床上,但总以平坦为宜,座位上需铺被褥或垫子,务使软厚,以便于久坐。
(3)、在入坐之前,应宽松衣带,使筋肉不受拘束,气机不致阻滞,但在秋冬等寒冷时,两腿必须盖好,以免膝盖受风。 2、静坐时的姿势——调身
(1)、静坐时的两腿
(a)、静坐时的两腿必须盘起来。先将左胫加到右股的上面,再将右胫扳上来加到左股的上面,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双盘膝,也叫做双跏趺;因为这样的姿势,可使两膝盖的外侧,都紧靠着褥垫,全身的筋肉,正像弓弦的伸张,坐时自然端直,不至于左右前后的倚斜。不过这种坐法,假使初学和年龄较高的,觉得难以仿效,那就不必勉强,可改用下列第二种方法。
(b)、盘时可随各人的习惯,或将左胫加到右股之上,或将右胫加到左股之上,这种坐法普通叫做单盘膝,也叫单跏趺,比较双盘膝有些缺点,因为假使将左胫加于右股之上,那末左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右倾斜,假使将右胫加于左股之上,那末右膝盖外侧必落空,不能紧靠着褥垫,身子易向左倾斜、初学的人,不能双盘,自以单盘膝为宜,但须注意姿势端直,能使身体不倾斜,那末功效还是一样的。
(c)、初学盘腿的时候,必将发生麻木或酸痛,必须忍耐。练习久后,自然渐进于自然。当麻木到不能忍受时,可将两腿上下交换,假使再不能忍受,那末可暂时松下,等麻木消失后再放上去。假使能十分忍耐,听其极端麻木,渐至失去感觉,此后它能反应,自然恢复原状,经过这样阶段,几次之后,盘坐时便不会再麻木了。
(2)、静坐时的胸部、臀部和腹部
(a)胸部可微向前俯,使心窝降下,所谓心窝降下,就是使横膈膜松驰。胸内肺与胃之间有横膈膜,恰在胸部两胁间凹下的地方,叫做心窝。我们初学静坐时,常觉胸膈闭塞不舒,这是说明心窝没有下降,这时可用下面所说的调心一节、系心脐间或脐下的办法使横膈膜松驰,心窝处轻浮而不着力,久后自能降下,而得调适。
(b)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使脊骨不曲。脊骨的形状,本来三折如弓,在臀部处,略向外弯,所以坐时臀部宜向后稍稍凸出;但不必有意用力外凸,可依循自然的姿势。
(c)腹的下部宜宽放镇定,镇定下腹的目的,是在使全身的重心安定。(3)、静坐时的两手
(a)、两手仰掌,以左掌安放在右掌上面,两拇指头相拄,安放在脐下跏跌之上。
(b)、假使单跏趺,是右胫加在左股上,那末应将右掌安放在左掌上。
(c)、两手这样安放,既自然,安适,且最能助长定力。(4)、其他
(a)、头颈正直,但须自然不可故意挺直。
(b)、两耳宜如不闻。
(c)、眼宜轻闭。也有主张两眼微开的,这叫做垂帘,大抵坐时易于昏睡的,宜用这个方法。
(d)、口宜噤闭,舌抵上颚,也是使筋骨团结的意思。
(e)、呼吸宜用鼻,不可用口。
(f)、坐时臀部也可垫高一二寸,以各人的舒适为度,并须使肾囊不受压迫。
(g)、身宜平直,脊骨不要曲,要自然安稳地端正而坐,因为身正则气正,气正则心也正。
(h)、坐毕将起,先想气从全身毛孔放出(否则以后坐时,可能会感到烦躁不安)。然后渐渐动身及舒放两臂,并将两手搓热,抚摩面目,然后放足,用手按摩足部毕,缓缓起身。 3、静坐时的呼吸——调息
(1)、呼吸方法的研究
呼吸与我们生活机能,关系很大,一般人只知饮食可以维持生命,不饮不食,势必饿死,实不知呼吸比饮食更为重要。不过由于饮食非金钱不能获得,所以觉得可贵,而呼吸是摄收大气中的氧气,是“取之无尽,用之不竭”的,所以不觉得可贵。但要知我们断食,虽七日尚不至于死,假使一旦闭塞口鼻,不使呼吸,不久便死,这样也可见呼吸的重于饮食了。我们学习静坐,调和气息,是下手时一项重要的功夫,而要调和气息,先将呼吸的方法来研究一下,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的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呼吸肌肉有二个部份,一是肋骨间的肌肉,一是膈(即横膈膜)的肌肉,呼吸运动也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大脑下方的延髓中,有一部份神经细胞是管制呼吸的,叫做呼吸中枢,它跟呼吸肌肉发生联系。呼吸的机构,外面是鼻,里面是肺,肺叶的位置,是在两胸部内。呼吸时,肺部的张缩有天然的规律,我们平时的呼吸,大都不能使肺叶尽量张缩,只用肺的上部,而肺的下部几乎完全不用,因此不能尽吐碳吸氧的功用,以致血液不洁,百病丛生,这都是呼吸不能合乎规律的缘故。呼吸的方法有自然呼吸和正呼吸两种:
第一自然呼吸,也叫做腹式呼吸,因为在呼吸时,一呼一吸,必须都能达到下腹部。在吸气时,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底舒张,抑压横膈膜,使空气下降,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在呼气时,腹部收缩,横膈膜被推而上,上抵肺部,使肺底浊气,外散无余。可见呼吸作用,虽与肺叶有密切关系,但它的伸缩,常须依靠下腹和横膈膜的运动,方能合乎自然大法,使血液循环流畅。我们不但在静坐时,须用此法,实际上,不论行、住、坐、卧,应该随时使用。关于自然呼吸法的调和方法如下:
(a)、呼息时,脐下腹部收缩,横膈膜向上,胸部紧窄,肺底浊气可以挤出。
(b)、吸息时,从鼻中徐徐吸入新鲜空气,充满肺部,横膈膜向下,腹部外凸。
(c)、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渐渐细长,达于下腹。
(d)、呼吸渐渐静细,出入很微,反复练习,久之自己不知不觉,好像无呼吸的状态。
(e)、能做到无呼吸的状态,那末没有呼息,也没有吸息,虽有呼吸器管,好像不必用它;而气息彷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一步,可以说达到了调息的极功。不过初学的人,切不可有意去求,必须听其自然。
第二、正呼吸,这一方法,主张呼吸宜细长,宜达于腹部,以及使横隔膜上下运动等,都与自然法,没有两样。不过呼吸时腹部的张缩,完全相反。因为反乎自然呼吸,所以也叫做逆呼吸。关于正呼吸的调和方法如下:
(a)、呼息宜缓而长,脐下气满,腹部膨胀,胸部空松,横膈膜驰缓。
(b)、吸息宜深而长,空气满胸,胸部膨胀这时脐下腹部收缩。
(c)、肺部气满下压,腹部收缩上抵,这时横隔膜上下受压逼,运动更为灵敏。
(d)、在静坐时,呼息及吸息,宜极静细,以自己也不闻其声合宜。
以上两种呼吸方法,有主张吸息宜比呼息加长的,也有主张呼息宜比吸息加长的,但根据一般实验,似以长短相等为宜。此外,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目的都在使横隔膜运动。正呼吸是用人功使腹部的张缩逆乎自然,而加强横膈膜的驰张和收缩,使更易运动。不过,由于这一方法参用人功,学时有宜有不宜,并不是人人可学,总不如自然呼吸的毫无流弊。(2)、呼吸的练习
为了使呼吸能够正常而熟练,自宜加以练习,且由于我们平时的呼吸,每次只能吸入约350立方厘米的空气,这样气体的交换,并不是经常够用的。如果能加强呼吸的深度,那末每次便能吸入1500至2000立方厘米的空气,做到充分交换肺里的气体。但静坐时,必须逐步做到无思无虑,假使注意呼吸,心便不能宁静,而且在静坐时,决不宜行深呼吸,因此呼吸的练习,宜在静坐的前后,无论自然呼吸和正呼吸,有共同之点如下;
(a)、盘膝端坐,与静坐的姿势相同。
(b)、先用短呼吸练习纯熟,渐渐加长,最长时每一呼一吸约能占时一分钟,但决不可勉强,
务使自然。
(c)、呼吸的气息,宜缓而细,静而长,徐徐注入到下腹。
(d)、呼吸时应用鼻而不可用口,因为鼻是专司呼吸的器管,内有毛,可以障蔽尘埃。口并非呼吸器,假使用以呼吸,等于侵夺鼻的功用,渐渐有使鼻孔阻塞的可能,而且尘埃入口,易生疾病,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口宜噤闭,不但在静坐时应该这样。
(e)、每日清晨可择空气新鲜的地方,练习五分钟至十分钟。
(f)、至于静细的呼吸,每口不论什么时候.随时随地,都可练习。(3)、静坐时的调息功夫
上面已经说过,调和气息,是学习静坐下手时的一项重要功夫。因为息不调和,心便不能安定。而所谓息,共可分为四种相状:一、风相,凡气出入有声的叫做风相;二、喘相,出入虽然无声,但结滞而不通利的叫做喘相;三、气相,出入虽无声,也不结滞,但不能静细的叫做气相,(这三种都是不调和相);四、息相,既无声音,也不结滞,也不粗浮,虽在极静的时候,也不觉鼻息出入,气息若存若亡的,叫做息相,息相方是调和的相。
凡平时能练习静细的呼吸,以及静坐已有相当时间,心念安定的人,一入坐,不数分钟,气息便得调和,而自己也不觉得有呼吸一回事,这样原不需要再着意去调,反使心不安定,因为心念安定不动,气息便自然调和。但初学的人,每每不免有心烦意乱、息不调和的情况,耶末町根据下列两.种方法来加以调和:
(a)、数息就是在坐定以后,默数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叫一息,或在入息时数一,出息不计数,再入息数二;或在出息时数一,入息不计数,再出息数二。这样数至十,乃再从一数起,渐渐纯熟以后,可数至一百为一个单位。假使没有数到十或一百,而中途心起杂念,那末重新从第一数起,这样循环安详地徐徐而数,久久纯熟,便可收心息相依、身体轻安的功效,并可消除初学静坐最易发生的杂念纷飞和昏昏欲睡的两种毛病。
(b)、随息学习上面所述的数息法纯熟后,息既虚凝,心念也渐入渐细,这时便可进一步放弃数息,而用随息的方法,就是不再计数。但一心依随息的出入,念兹在兹,心不散乱。这一方法纯熟后,渐观渐细,自觉此息仿佛从八万四千毛孔中出入,好象云蒸雾散,到这一地步,便能身心空灵,诸病消除。
随息纯熟以后,心念更觉凝静,便可放弃随息功夫。更进一步来做好下面的调心功夫。
4、静坐时的思想——调心
静坐的目的,不但在于促使身体的健康,而最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求妄心的调伏,妄心调伏则智慧明朗,身体的健康,尚是余事。
前面所说的数息,随息时,虽是调息的方法,实际上,也正是调心的良好方法,因为专心数息时,心息相依,念头便无法驰散,所以在佛法上,教多散乱的众生,用数息观来对治。这里为了文字记述的方便,不得不将调身,调息,调心,分别来说明,在实践时,原是同时进行无法分开的,不过我们的思想,纷纭杂乱,最难控制,数息、随息等,尚是初步的调心方法,自有进一步由粗入细,加以调伏的必要。关于调心的方法如下:
(1)、系心一处法我们的意识界,恰像舞台,各个念头,恰像演员。忽来忽去,时时隐现在舞台中,没有顷刻的停止。所以欲使妄念不起,极为困难,不过根据心理学的公例,当我们心意所注的一点愈明显,那末其他的杂念,便愈隐伏。因此我们在静坐中能注意于某一点,那末妄念便渐渐消除。系心一处法就是放下一切杂念。而专心存想脐间或鼻端,这样因心有所缘,渐渐纯熟,便不至胡思乱想,正像将猿猴锁于一处,它便无法跳腾一样。
学静坐最易发生二种现象:一、初坐时心中浮散,支持不定,二、静坐稍久,妄念较少时,心中昏沉,容易磕睡,注意脐间的办法,不但可以对治散乱浮动,而且根据生理上的定则,我们心念专注在什么地方,血液也必集中在什么地方,系心脐间或脐下,能使血液下降,有治病健身的作用。至于治昏沉的办法,最好注意鼻端,使心念向上,精神振作,而且有助于调息。一般说来,在晚上静坐时,由于日间劳倦,容易有昏沉现象,若早晨静坐,便不会发生。
(2)、返照内观法上面所说的系心方法,不过是集无数的妄念归于一处,使不驰散,还是一种较浅的,对治浮沉的止心办法。实际上,既有所着,仍不离攀缘妄想,不是究竟的安静,因此,对治得效之后,必须舍弃,再进一步的由浅入深,用内观的方法。这种内观方法,也可叫内视术;就是我们平时的两目,都注视外物,现在当静坐时,可先放下身心一切万缘,将两目合闭,来向内细细返看自己的念头。那时一定觉得妄念来来往往,生灭不停。对于这些妄念,我们既不要去攀缘它,也不要去遣除它,只要知道它本来空寂,耐心静静观照,甲念起时一返照,甲念便空,乙念起时,再返照,乙念又空,这样念念生起,念念返照,便得念念空净,这实是正本清源的调心方法。
初学静坐的人,往往有这样一种感觉,“不学静坐,妄念尚少,一学静坐,妄念反多”,这是不正确的。要知道我们的念头,忽生忽灭,本来很多,不过平时在动乱之中,不易察觉,一旦习静之后,方能了了看清,比如室内虽有飞尘而不见,假使门窗透入阳光,方见尘埃纷纷飞舞,所以能察觉妄念多的正是自觉的第一步,我们只要一切摒弃勿想,用坚定不移的毅力,精勤地练习观照功夫,到相当时间,妄念便能自然销落而达到,心意寂然的境地。这种观照功夫,假使在静坐中练习纯熟,渐渐能在平时日用之间,刻刻用心,凛然觉照,做到虽不静坐,也能如静坐时的心志静定,自将得更大的受用!
5、调息念佛的坐法
我们平时的心念,顷刻千里,最难降伏,因此修心的人,每每苦于无从下手,以致流而忘返,痛苦浩然。而静法中净上宗的念佛法门,实是收摄万念,最易下手,最为稳妥的一种方法。这一法门,以深信、切愿来执持一句弥陀名号为纲要,不但下手简易,随时随地提起就是,便于任何人的学习,而且即浅即深,能圆摄一切法门。若能至诚恳切,蓦直念去,不管妄想纷飞,我只全身靠倒,一念提起则一念觉,念念提起则念念觉,久久纯熟,自能使烦恼妄想,潜移默化。所以彻悟禅师说:“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假使我们能这样念得一句弥陀熟,自然生时远离热恼,死后径生安养,不离当念,得大法乐,真是我们生死凡夫,迷途的良导,苦海的明灯!所以大乘经典随处赞扬,祖师大德苦心提倡。
念佛功夫本来要在一切时一切处,抖擞精神,念兹在兹,假使悠悠忽忽,实难得念佛的实益。为了使念力容易纯熟,在坐中调息念佛,实是一个善巧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在坐时,心中跟随自己鼻端的呼吸,来默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可在吸时念“阿弥”,呼时念“陀佛”;或呼时念“阿弥”,吸时念“陀佛”。念时的快慢,可随呼吸的长短,总以不急不缓,听其自然为宜。这样在坐中万缘放下,安心默念,由呼吸出入的自然规律,佛号也就随之而念念不断,心息相依,经过持久练习,心相愈来愈静,气息也若存若亡,而一句佛号仍绵绵密密,不散乱,不昏沉,渐渐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地。所以“坐禅三昧经”说:“菩萨坐禅,不念一切,惟念一佛,即得三昧。”这样的静坐念佛,不但能使妄想消落,正智现前,同时,因调息之故,又能使气血流畅,体力轻健。此外,若用数息念佛的方法(即一呼一吸,念佛号一句,随默数一,这样连续数至十,再从一数起;或连续数至一百,再从头数起)也是可以的,可随各人的情况相宜而行。
净土宗有十念法门,即连声念佛,尽一口气为一念,此是借气束心的作用。唐飞锡法师在《念佛三昧宝王论》中,对随息念佛,更有明确的说明。他说“世上之人,多以宝玉、水精、金刚、菩提、木槵为数珠矣,吾则以出入息为念珠焉。称佛名号,随之于息,有大恃怙,安惧于息不还属后世者哉!余行住坐卧,常用此珠,纵令昏寐,含佛而寝,觉即续之。”这正是调息念佛的宝贵提示。 6、应该注意的几点事项
(1)、静坐的时间静坐功夫到极深处,本应在日常行、住、坐、卧间,都能寂然凝静方可,但初学习时,不能不规定时间。静坐的时间,不论早晨、白昼和晚上,都可以的;不过有工作的人当以早晨起床后和晚上就寝前各坐一次为宜。假使每日只能坐一次的人,那末以早晨静坐最好。每次的时间,固然越长越好,但也不必有意求长,当根据自己的情况,循序渐进,假使能每次三十分钟,逐渐延长到四十分钟乃至一小时,每日继续不断,那末收效便已不小。总之,可以晨坐为主,晚坐为副。早起先在床上抚摩上下腹,根据前述练习呼吸的方法,来调整呼吸,其次通大小便,再盥漱,然后静坐。但假使早晨不能大便,也可随各人的习惯。
(2)、要调匀饮食我们既有这个身体,饮食的滋养是不可缺少的。饮食入胃,经消化之后,便变成糜粥状,入到小肠再变成乳状,经血管吸收后,变成血液滋养全身,可见饮食与生命关系的重大。但若食得过多,胃中不能尽量消化,反必将不消化的东西,排泄到体外,这样便加重了胃.肠的工作,结果必将气急身满,坐时不得安定。假使食得过少,又将发生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缺点,对静坐也是不相宜的。所以饮食必须调匀,我们一般习惯,大概病在多食,所以在进食时,若觉得胃中微有饱感,即宜停止,古人主张“食欲常少”,是有道理的。此外食物不宜浓厚,若能素食最好。静坐在早晨空腹时,最为相宜,食后约过一小时方可入坐。
(3)、要调和睡眠我们在日间劳力劳心之后,必须休息,来回复体力。睡眠是一种最长时的休息,睡眠以八小时为宜,过多容易使心神昏昧,对于静坐极为不利。假使过少,那末体力不得回复,心神必将虚恍,也是不相宜的。所以睡眠要有定时,有节制,便可使神气清明。一般说来,每晚九时至十时间宜入坐,十时以后入睡,六时以后再起坐如果能常常节欲独宿,这对静坐的帮助就更大,因为淫欲不但易使身体疲劳和最易造成心识的昏散闷塞,而且是生死苦患的根本,凡习定修慧的人必须注意禁戒。静坐程度渐深的人,在半夜醒后,便可起坐,坐后能不再睡,固然最好,如果感到不足,再假寐一下,也是可以的。假使静坐的功候加深,坐时加久,那末睡眠的时间,便可以渐渐减少,所以有终年以坐代睡的人,但这并不是可以勉强学步的,总以调和睡眠,使不过多过少,最为合理。
(4)、要持之以恒初学静坐时,往往心中反觉苦闷,必须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视同穿衣吃饭的不可缺少。无论如何困难,必须加以克服,不可畏难而退;无论如何忙碌,必须继续行持,不可一曝十寒,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静坐的大效。
(5)、要不求速效静坐时不可求速效,一切要掌握“自然”两字的原则。譬如静坐本来可以消除疾病增进健康,但这种要求除病和健康的念头,在静坐时也宜摒弃勿念,一切听其自然,不要急于求成;因为静坐必须日积月累,才能达到身心变化的功效,正和食物的营养相同,一旦过分暴食,反致伤胃,而且心念有所执着,气血也便不得流畅。所以必须如长途旅行,耐心缓步,终有到达的一日。
(6)、要一切勿理静坐时要万缘放下,一心学习,虽杂念纷飞,只不去理会它,也不去厌舍它,一昧做我的调息或调心功夫,杂念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自能逐步定静。又在静坐时,两日合闭,尚可使不见外物,但外界的音响,刺激两耳,心中便生妄念,最难处置,这时宜收视返听,不问不闻,只管自己用功,要久久练习,养成“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才好。
(7)、要痛改习气学习静坐的人,应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痛改自己的习气。当贪欲、?_恚、愚痴、骄慢等烦恼发动时,要和它们奋斗,逐步克服。只有这样,才能使静坐功夫,获得不断的进展。至于常常依止善知识,具足佛法的三归五戒,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知正见,并进一步的做到离欲清净,更是修正禅定、发实智慧的必要条件。
(8)、可能发生的现象静坐日久,身上往往会生颤动和发热的感觉,脑部也常常会有霹雳般的震动象现:心里方面,有时也可能影现种种幻境。一些现象,因各人的体质和心境而有不同,都出于自然,不可强求,也不可遏抑,也有静坐多年,身心方面已得利益,而不发生这些现象的,同时,这些现象的发生,并没有什么神秘可说,不过是由于静极而定以后,引起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反应的缘故。学坐的人要知身心本空,定中的一切境界,都如幻如化,了无实性,当不取不舍,一心寂定,切勿执着,否则将会误入歧途,而障碍正定的修持。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