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原始点中
152、【分享】原始点中医药问题整理及心得体会
一、原始点按推与内外热源的配合(心得体会)
在原始点学习与实践中,我经历过「只按推、未温敷」,也经历过「只温敷、未按推」,最终觉得:按推与内外热源配合效果更好。在此过程中体会心得较多,现与大家分享。
1.按推后的保暖与温敷
初学原始点时,我按推后没有重视温敷。有时是匆匆温敷一下,有时甚至来不及温敷就出门了,正赶上天气冷、刮风,又保暖不够,结果出现头痛,身上不舒服。分析原因是由于松筋后,热源没跟上,就马上进入冷环境(包括空调温度过低),导致寒气顺着松开的筋脉毛孔进入身体。所以,后来如果天气偏凉,按推后又急于出门来,无暇温敷,我就喝些姜汤或参汤,并注意穿衣保暖、戴围巾;或者干脆等到时间比较充裕时再按推和温敷。
2.内外热源的温度选择要适宜
本人是对内外热源都非常敏感的那类人,对此深有感触。
我曾在按推后用较热的暖宝、红豆袋温敷,以为越热效果越好,结果热得难受,导致胸闷和脸涨红等不适发生,此时赶快去掉外热源,按推上胸椎,胸闷很快得以改善,这是因为温度过热而导致筋进一步绷紧,用松筋可以化解使用外热源带来的不适。
在原始点实践中,我发现,不同的人对外热源温度的承受力相差甚远。比如,本人感觉一个温敷袋温度正好适宜,但有的人却觉得温度太低,要求再加热;同样这个温敷袋,有人戴上又觉得热得难受或满身大汗;甚至有的人最初只能接受很低的温度(如:温敷袋感觉不凉手的温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原始点按推后,才能逐步接受更热一些的温度;或者最初只能接受使用小面积的温敷(如暖宝等),经过一段时间的松筋后,才能接受更大面积的温敷(如红豆袋)。这是因为筋未松时,热度进不去,所以感觉稍微热些就承受不了。因此,外热源温敷的温度要以个人感觉温暖舒适为宜,不可有烫的感觉。
使用内热源(温热中药、温热饮食)也是同样的道理。我服用含有肉桂、附子等温里驱寒药,或含有木香、香附等理气药都会出现脸涨红,甚至有过眼睛长麦粒肿等不适反应;如果是二陈丸、参苓白朮散等含有茯苓、半夏、白朮、甘草的补气药,则感觉温度正好适中。因此,内热源与外热源一样,并非越热越好。如果药性过热或剂量过大,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甚至可能出现强烈反应。比较而言,生姜、人参则是较好的选择。
3.使用内外热源出现不适,用松筋来化解
使用外热源出现不适,用松紧化解,内热源使用也是一样。
一部分人服用温热中药后,会有不适反应,常见的是口干和身热,也有牙龈肿痛、烦躁等症状。作为病患,常遇三种处理方式:一是,常见状况:自己和医师都会认为是「过热」反应,而改服滋阴或寒凉药来平衡;二是,认为这是「虚不受补」,就改滋阴药来「凉补」;亦有因「虚不受补」就「先清后补」,即先用寒凉药「泻」一下,再温补,认为这样就能补进去了。然而在「泻」的过程中,体寒加剧,身体变得更虚;三是,认为这是「气冲病灶」,有的医师会建议服药减量或暂停几日。末学在学习了原始点后,对此有新的认识。
去年冬季,我体寒加剧,又减少了运动,常常手脚冰凉,加之因丈夫工作繁忙,原始点按推也减少。原本吃生姜、人参偶有的不适反应,此时变得越来越明显,最终演变为:烦热异常、口干、脸涨红,想吃凉食……种种热象现前,当时觉得可能是姜参吃过量了,于是开始减停,不久却发现自身变得更寒、舌更润……终于认识到:那一派热象全是假热。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冬季时,通常体寒加剧,如果运动及按推减少,则筋绷得更紧,服温性药就会吸收不进去,所以出现种种不适。之后,我加强了运动,在家人忙时,也学会了利用橄面杖和门框自我按推原始点,不适反应逐步缓解。有一次遇到学原始点的朋友,帮我按推头部及温敷后,当晚,烦躁和口干就彻底消失了。
4、松筋使内外热源的效果发挥最佳
我周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服温性药没有任何不适反应,而且服用之初效果还非常好,但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变得一般,甚至无效了,其原因也与「筋未松」有关。这时配合原始点松筋和各种松筋运动,效果就很快改善。所以,并不是服温补药越多越好,内热源使用要与松筋配合药效最佳。同样,外热源使用与松筋配合时,效果更好。
最后,用张医师的一段话来总结:寒性体质以内、外热源温之为主,按推为辅,使用内、外热源的温度应温暖舒适。内、外热源温之出现不适症状,需以原始点按推处理,并配合日常松筋运动。患者如果能够通过原始点的按推,善用内、外热源,生病时不但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又可以解决很多症状。
二、「阴虚火旺」使用滋阴药吗?用原始点如何处理?
沙参、天冬、麦冬、龟板、鳖甲、生地黄、白芍等以及山萸肉、当归、熟地黄、何首乌、阿胶等,都可归为补血大类,前者偏凉的归为滋阴药,后者偏温的归为补血药。
大家常常听到:「阴虚火旺,滋阴降火」、「虚火上炎,清降虚火」的说法,认为「虚火」要用滋阴药。其中的「虚火」:「虚」即是寒,「火」是热,怎么会又寒又热,寒热是性相违的,就如同生、死,明、暗,前、后,缚、解不可能同时并存。同样,「肺失清润,养阴润肺」、「阴液亏耗,滋阴润燥」等,是否该用滋阴药呢?
人的体质不是大寒就是小寒,生病后所产生的热症,例如潮热、盗汗、红肿热痛、口苦咽干、口疮、咽痛、烦躁等,并非真热,是假热,不能用滋阴药甚至清热药来降火,可用原始点松筋按推加内外热源处理。例如,通常认为盗汗是阴虚,而使用滋阴药。然而但凡夜里发病的,如盗汗,都是典型的体寒,应按推盗汗部位相应的原始点,并加外热源和温性药来改善体质,才能解决盗汗问题。滋阴药都偏凉,以滋阴药来应对盗汗只能使寒性体质偏离中性更远。
三、妊娠期间,用原始点按推与使用内外热源有何注意事项?
对孕妇的日常保健和病症处理,采用原始点按推和外热源温敷是很安全、可靠的方式。但有几点要注意:原始点按推应采用侧卧方式;用拳头轻按、力道特别注意要轻,孕妇要能够承受,不可以让其痛得哎哎直叫;另外,外热源应温暖舒适,不可有烫的感觉。此方法对于缓解孕妇产前阵痛同样效果良好。
妊娠期间应食用属性温热的饮食,尽量减少用药。如果用药不可避免,特别应禁服有毒或药性寒热猛烈,如附子、大戟、巴豆、大黄等中药;并且禁服和慎用寒凉的泻药、清热药、滋阴药及西药。否则,导致母子同时体寒加剧,甚至出现意外。日常饮食还应避免冰品、寒凉食物、生冷水果,少食甜食等。
现实中,活血化瘀药和部分理气药,也常归为「孕妇慎用、禁服」之列,认为:活血化瘀药耗血、动血、少用养血、多用破血;理气药既理气也破气。但含有这几类药的成药也有标明「服药禁忌尚不明确」的,表明这个问题处于研究探讨过程中。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绝大多数属于温性药,就是内热源。服温性药应当使身体状况变得更好;曾见到女性服活血药过程中怀孕的实例。在一些报导中,提到服上述几类药出现小产或月经变多的,基本都是过量服用导致。作为内热源不可过热、也不可过量。一般人过量服用温热药,超出承受能力,尚可能出现强烈反应,更何况是孕妇呢?
四、中药是「有效成分」在起作用吗?
现在很多中药厂加工中药采用西药的提取方法,提取其中的有效成分:例如中药成分中标注:某某多糖、某某皂甘、薄荷素油、广藿香油、紫苏叶油等等,中药是「有效成分」在起作用吗?
通过化学分析、萃取有效成分,并以此来论证该药物的药理作用,是西药的制造工艺。因此当前不少人也用这样的思路来分析和提取中药成分。即便如此,仍然有不少中医药人士认为,用提取植物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不是真正意义的中药。中药药性所偏,就是调整体质,即通过中药这种内热源,来调整偏寒体质,进而达到治病的目的。当前虽有一些药厂采用西药工艺制造中药,但也有不少药厂,如那些百年老字号中药厂仍然保持用传统方式加工中药。
五、「防辐射」:食物防辐射吗?
前段时间,很多人为了防辐射购买碘盐、海带、紫菜,也有说绿菜花和红参等防辐射的。如何看待这些「防辐射」食物呢?
食物、药物对人体身体状况的改善都是透过体质完成的。通过食用性温的食物和中药,可以把过寒的体质调整回来。大家都知道,多食盐不利于身体健康;而海带和紫菜寒凉,如果长期食用,只能导致体质越来越寒,身体越来越差;绿花菜属性为平,适合大家食用;红参性温,适合体寒严重的人服用。
因此,正确地饮食,体质改善了,身体状况就会越来越好,也就有了各种抵抗力。
六、「营养全面」身体就健康吗?
有种说法:「什么都要吃一些,不要挑食,才营养全面,身体健康」是否正确呢?
食物对人体身体状况的改善都是透过体质完成的。寒性体质才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故答案不在酸碱平衡及缺少各种营养素的问题,只要把寒性体质改善了,身体各种状况就能自动调整回来。人都有不同程度的体寒,应注意尽量避免吃冰品、甜食、茶叶、生冷蔬果等,多选择食物属性温热的饮食,对于属性寒凉的食物忌食、少食,可加热、熟吃及加生姜等热性调味料。
因此,选用正确的饮食,是最为重要的。如果饮食选错了,寒者越寒,偏离中性越来越远,身体状况就越来越差。
七、酒是温性,是否人参酒效果更好?
酒虽是温性,但挥发力大,因此来得急去得也快,故于人体无益,甚至喝多,体质反而变得更寒。对于药酒而言,如果所泡药物浓度过淡,又饮得过多,那就与喝酒一样无益。如果说喝人参酒或其它药酒感觉效果好,那是因为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其中人参和所泡的中药,这样不如直接煎煮人参汤效果更好。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