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战友俱乐部

                                                                                                                                                                                                                                                                                                                                                                     记得常回家看看!

2014年10月20日星期一

馬共~前塵。。近事

【馬共~前塵。。近事】
大家可能奇怪,這裏是泰國的天地,為什麼我會在這裏談馬來亞共產黨。馬共自從二戰後,走入森林,就和泰國有息息相關。馬共軍力,從6、70年代開始,重要就是在泰馬邊境活動的,直到1989年12月,放下武器之前,都是在也拉府勿洞縣一帶。與泰國和馬來西亞政府簽署《合艾協議》,也是在泰南中樞,宋卡府的合艾舉行。泰國政府同意馬共人員在勿洞一帶開闢了許多友誼村及和平村。大部分當時的馬共人員,已經成為泰國居民和公民了。 
況且馬共的存亡,與如今泰南的局勢,有著重要的關系,當時馬共在泰南華人的暗語中是叫做“阿叔”, “阿叔” 由于“阿叔”實力在泰南非常的雄厚,其中有個軍團,是由馬來人領袖拉昔迈丁在帶領的,軍力不下一千多人,由于他們的存在,使到泰南的極端馬來回教徒分離分子,不敢動彈,只要有任何的風吹草動,“阿叔”就會暗中出面解決,所以能造成,當時泰南回教地區的平衡機寧靜,甚至打家劫舍的事情也很少發生。所以要談泰南,就非得從談馬共開始。
飛飛 2009-03-25 15:35
馬 來 亞 共 產 黨 簡 史
根據前馬共馬列派領導人之一蔡求真在《四十年森林游擊戰爭生活回憶錄》的資料,有關前馬共的簡史大略如下: 
●馬共產生和來源自兩個方面,首先20世紀20年代初期,荷蘭殖民地印尼的共產黨人丹馬六甲(Tan Melaka)到馬來亞活動,帶來共產主義;同時期中國大革命失敗后,不少黨員逃亡到馬來亞,于1925年至1929年間成了中國共產黨南洋支部,支援中國的革命活動。 
●1930年4月30日,“馬來亞共產黨”(簡稱馬共)在森美蘭州瓜拉庇月勞一個鄉村成立,當時越共主席胡志明亦有出席。 
●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馬共利用抗日戰爭時機壯大組織。 
●1939年,馬共內奸的萊特成為馬共總書記。 
●1941年12月8日,日本侵入馬來亞,馬共向英國政府提出合作抗日衛馬,並獲派遣黨員幹部到英國軍方主辦的101學校接受軍事訓練。 
●日本佔領馬來亞后,前馬共參與抗日活動。1943年8月15日,日軍投降后,英國于同年恢復對馬來亞的殖民統治。 
●1947年年中,馬共懷疑萊特並清算萊特,雖然他捲款逃到泰國曼谷,但據說最終被泰共捕獲,同時被失手扼死。 
●1948年6月20日,英殖民政府頒佈緊急法令,對馬共和相關革命政黨進行大逮捕,馬共宣告抗英戰爭開始。 
●1955年12月28日,馬共和以東姑阿都拉曼為首的聯盟自治政府代表團,在吉打華玲(Baling)針對放下武器走出森林談判,但最終宣告失敗。 
●1962年,馬共中央頒佈新方針,糾正右傾機會主義路線及加強內部策略。 
●1967年6月,馬共中央進行第一次“肅奸”行動。 
●1969年至1970年初,以陳平為首的馬共中央北馬局再推行極左的第二次“肅奸”行動,不少黨員和幹部被陷害為“敵奸”而喪命,強烈反對有關行動的第 8支隊和原12支隊二區破黨而出。 
●1970年9月26日,黃一江領導的第 8支隊成立馬共革命派。 
●1971年3月22日,由張忠民領導的二區馬共脫離馬共中央控制,但遲至1974年 8月 1日才宣告成立馬共馬列派。 
●1983年12月5日,馬共馬列派和革命派合併成“馬來西亞共產黨”(簡稱“馬西共”),張忠民為總書記,黃一江為副總書記。 
●1987年3月13日,以黃一江為首的馬來西亞共產黨第一分局放下武器走出森林。 
●1987年4月28日,以張忠民為首的馬來西亞共產黨第二分局和平走出森林,結束武裝斗爭。 
●1989年12月2日,陳平為首的馬共中央派在泰國合艾與泰國和馬來西亞政府簽署《合艾協議》,馬共結束長達41年之久的遊擊戰爭。
飛飛 2009-03-25 15:35
放下武器走出森林 
前馬共勿洞闢家園
在泰南勿洞,前馬共居住的村子共有三個,分別是第 1友誼村、第 2友誼村和第 3和平村(亦稱第10朱拉蓬(Chulaporn)公主村),前兩村分別是屬于馬列派所有,后者則是中央派成員居住。
勿洞曾是前馬共活躍的地方,約有30%居民是華人,而這三個村距離勿洞市區介于30分鐘至 1個小時半之間,勿洞周遭不乏山林,前馬共放下武器前在此落腳,和平下山后則選擇在這裡繼續為生活打拼。
現任勿洞市長陳進森能操流利的華語,成了前馬共村民尋求協助的對象之一,儘管並非負責這方面的事務,卻儼然成為該地區前馬共村民與泰國有關方面的其中一個溝通橋樑。
馬共村列為旅遊區
陳進森于25年前從事樹膠出口,投入政壇及成為勿洞市的父母官之后,同時扮演協助前馬共的角色,給予適當的支持和協助,成為重新為生命上色的前馬共村民的擺渡人之一。
“前馬共村的事並非在我的負責範圍內,但他們依舊和我聯絡,只要在能力範圍之內,我都會代他們詢問有關當局。” 陳進森是一名懂得華語的泰國華裔,至少在語言上已少了一層隔膜。
前馬共豐富的歷史背景,亦受到泰國政府的關注,尤其是在這個以旅遊掛帥的地區,泰國政府更特別將該地區前馬共村子列為旅遊發展的地區之一,同時計劃撥款 1億1000萬泰銖給第 1及第 2友誼村。
僅是今年,就將有1500萬泰銖撥入第1友誼村充作發展用途,另外第 2友誼村也會獲得整千萬泰銖的發展經費。
重新裝修煥然一新
進入第 1友誼村之前,有一個高大的牌樓立地而起,雖還未峻工,但已具宏偉之勢;進入村子之后,還有一片花圃迎賓,而供遊客參觀的前馬共的防空地道,經重新裝修之后,早已不复任何泥味,泰國政府對他們的關注程度可見一斑。
至于第 2友誼村,這個一直有“小金馬崙”之稱的前馬共村子,泰國政府決定將它打造成和馬來西亞金馬崙一樣的地方,所到之處皆有花卉和農業,雖還未及金馬崙般著名,卻也不負“小金馬崙”的稱號。
旅遊業是泰國的重要經濟命脈,前馬共的村子具有濃列的歷史因素而受到重視,但陳進森強調,這並不是特別優待,這兩個村子的發展只是眾多計劃的一部份而己。 
無論如何,陳進森對前馬共村的村民具備信心,他堅信村民都擁有“過去已是歷史,現在應該展望未來”的心態,報答泰國政府給予的支持;而且,要前馬共村民勤力經營,發展、保管和擴充這兩個村子絕非難事。
前馬共人過去的故事,由血、淚、汗交織而成,未來的生活情節,將是為生活繼續打拼的故事,不同的選擇,卻一樣需要付出的代價,但只要勤力與努力適應,相信生命都會一樣甘之如飴。
前馬共和平放下武器走出森林共分為三批。第一批是原屬八支由黃一江領導的馬共革命派,接著是張忠民領導二區的馬共馬列派,最后才是由陳平領導中央派。 三批不同的前馬共成員放下武器后的落腳地,有明顯的區分。革命派的前馬共成員開闢了第 5友誼村,馬列派的成員則散佈在第 1至第 4友誼村,中央派則在第 1至第 4和平村落腳,可謂壁壘分明。
據悉,當年泰國政府將首批和平下山的前馬共革命派共90人,安頓在距離馬泰邊界 6公里的森林地帶,位于宋卡府昔羅縣的考南康(又稱水霧山),就是現在第 5友誼村的所在。
至于第二批下山的馬列派成員共有542人,分別被安置在勿洞縣熱水湖區、石空洞及27碑的四個友誼村。這四個村坐落在勿洞──也拉公路西面,與第 1和第 2和平村遙遙相望;當時泰國政府撥給每戶人家 6英畝的土地,作為種植謀生,同時資助興建半獨立單層排屋給每戶居民。
陳平領導的前馬共中央派共有1188名成員于1989年下山,個別定居在位于邦朗、勿洞、也哈和蘇基林的第 1至第 4和平村。由于后來受到泰國公主朱拉蓬的關注和協助,將這四個村個別依序改名為第 9至第12朱拉蓬公主村。
勿洞地道長一公里
提及勿洞的前馬共村子,不得不提第 1友誼村的“勿洞地道”這個極著名的旅遊景點,讓許多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和泰國的遊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個地道建于1977年,全長約 1公里,寬約 6尺,以近50人的力量和花費約 3個月的時間完成,共有 9個地道出口。
這個地道若和另外一個尚藏在深山,面積更大但還未開發的地道比較,或許是小巫見大巫,但已足以讓現代民眾見識到前馬共武裝斗爭中,面對敵人空襲和進攻時,一種供自保的方式。
原本這個地道面對被銷毀的命運,以供橡膠種植,但前勿洞市長松勿覺得它具有發展旅遊的價值,才得以保存;經過一番整修之后,地道內的“景色”煥然一新,而在第 1友誼村建村之初,一天的參觀人數曾高達近千人。 
進入地道之前可以見到煮大鍋飯的地方,以及前馬共人員所繪的生活圖畫,地道入門費是每人50銖,未入地道前,須進入森林。
走入地道,可以看見僅五六尺寬的地道,建有凹進去的床位和座位,以及其他的工作室和進行廣播的地方。 
出了地道之后可以參觀檢閱台,以及前馬共舉辦活動的禮堂,最后還可進入博物館內看前馬共的軍裝、徽章、活動圖片、資料、武器、生活器具等等,惟禁止拍照。
香港-曼谷 2009-03-25 15:57
记得长辈说,50-60年代泰国南部公路上常常发生馬共中共等等的人打劫(搞事)往来泰国商人的汽车财物等等,泰国怕怕了,当时的政府就指定所有的华文学校停课,等等,所以当年的年轻人没有办法再学习华文了,郁闷的,
到1973年泰国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泰国华文学校又慢慢多起来了,可惜还是青黄不接的,80-2008年的泰国年轻人也只好去泰国以外的地方学校华文了。
飛飛 2009-03-25 16:10
引用第3楼香港-曼谷于2009-03-25 15:57发表的 : 
记得长辈说,50-60年代泰国南部公路上常常发生馬共中共等等的人打劫(搞事)往来泰国商人的汽车财物等等, 
[表情]
你說的那是泰南的共產黨(泰共),那是在深山野嶺的道路上,多數是要過路錢,到了70年,代也還有發生。 
馬共資金十足只在泰馬邊境活動,是不做打家劫舍,偷雞摸狗的事的。 
但是泰南邊境的警察,也很多都是偷偷拿他們的外快過活,對一般人民都不敢太過過份。馬共受到一部分當地人民的暗中支持,所以才能在泰南邊境,長久能站得住腳。
飛飛 2009-03-25 16:25
走進“霧裡小城” 
感受勿洞中華脈搏
‧4天3夜泰國勿洞驅車愛心交流行‧ 
報導/攝影:戴美清
以萬里長城為造型的勿洞中華學校,在地方華團的大力支持及管理下,發展蓬勃。
未到過泰國勿洞之前,聽聞這是個“男人天堂”,但在這個泰國其中最多華人聚居的地方,處處散發著中華氣息及對中文發展的誠意,使她更具魅力。 
馬青林茂區團、林茂友愛俱樂部日前聯辦“4天3夜泰國勿洞驅車愛心交流行”,共有37名參與者分乘11輛車向目的地出發,抵達勿洞的第一站,是拜訪勿洞中華學校。 
位于泰國也拉府的勿洞縣,有“霧裡小城”之稱,人口約6萬,其中45%是華人,47%為回教徒。走在勿洞街上,由華人經營的商店都可看到中文字招牌。
擁最大華小
泰國最大的華文小學所在地,也是在勿洞。由旅泰華裔先賢、華社領袖及熱心教育人士創辦的勿洞中華學校,現由當地華社最高領導機構慈善堂管理。 
慈善堂是由勿洞五屬會館,即廣肇會館、八桂堂、客家會館、潮洲會館及福建會館組成。 
這間學校以萬里長城造型建設,裡面還掛有孫中山的肖像,文化氣息濃厚,學校的願景是從向幼兒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中文教育體系。 
勿洞的中華文化發展,很大程度與當地華裔市長拿督陳進森有關,陳氏去年榮獲模範市長,在他管理下的勿洞,可看很多中華發展的建設,除了中華學校,尚有勿洞市孔子學院、勿洞華文圖書館、也拉皇家大學中文系。
獲政府津貼
讓人激賞又羡慕的是,當地華校獲得政府固定津貼,陳市長披露,政府的津貼是以學生人頭計算,“幼兒園學生每年可獲5162泰銖;小學生獲5562泰銖;初中生獲7613泰銖;高中生獲8313泰銖。” 
由于泰國政府賦予地方政府很大的權力發展教育,使到勿洞的中文教育發展蓬勃。 
為我們拜訪團作簡介的李宋婷博士說,正在發展中的勿洞市國際教育中心,耗資5億泰銖,開放給其他國家到該中心開辦大學課系,只需要確保有師資、學生,而完整設備由市政府提供。
馬共分子變響導 
昔日戰地 今友誼村
友誼村地道是馬列派的實戰地道,泰國勿洞驅車愛心交流行大隊到此一游。到勿洞是個不應錯失的景點,是馬共的“戰地”,這趟行程,我們到馬列派的友誼村。
馬共分成三派,即陳平派、馬列派及革命派,馬列派分佈在也拉府偏西北,陳平派則在也拉府偏東,革命派則在宋卡昔羅縣。 
隨著馬共下山,陳平派的追隨者建立和平村,馬列派建立友誼村,革命派在一個叫做考南康的地點,這3個派系的建設,都成了旅游景點。
用智慧防敵
在行程安排下,車隊前往第一友誼村及第二友誼村,適逢水災侵襲,沿途中有很多土崩的跡象,使山路更加崎嶇。 
第一友誼村地道,是馬共游擊隊的歷史遺跡,在這裡可親身瞭解馬共當年如何運用智慧防敵,包括如何不發出煙霧的情況下煮食。 
導游黃天德帶領大隊游覽第一友誼村地道時,才自揭身分,原來他也是馬共一員,參與了13年的游擊生涯。 
馬共地道的響導,幾乎都是前馬共,只有他們才能為當年的情景,作最真實的注解。 
他以過來人的身分,為大隊講解當年馬共防敵經驗,例如地雷埋藏地點,是捕捉人類的心理,當發生鎗戰時,別以為大樹下或石頭下最安全,被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就是最危險,這些就是馬共的心理戰術。
女生做粗工
導游說,為免讓敵方掌握他們的落腳地,絕不能讓煮食的炊煙升空,平日他們連抽煙也不能,因此在地道可看到炭窯的建設、煮食的器具如孔明灶。 
他透露,男性每月可獲3令吉50仙的零用錢,購買生活所需,超資自己想辦法,而女性比較多,每月可獲5令吉50仙,因為女性每月要“派紅包”。 
“不要以為她們可以像現在的女性,有多選擇的衛生棉,她們只是使用衛生紙。” 
導游說,參與馬共的女性,同樣要搬糧做粗工,不論多辛苦,她們都沒有吭聲,女馬共的精神讓男士們敬佩。
泰軍不來 生活安逸
有“勿洞金馬侖”之稱的第二友誼村萬花園。
或許有人認為,參與馬共時時刻刻都處于戒備狀態,其實在森林的生活,安定時真的很安逸,因為裡面不愁吃不愁穿,只有政府軍來到時,生活才會緊張。
黃天德說,在挖地道的時候,他們會即興作歌,有一首歌叫做“地道戰士多榮光”的歌曲,正是出自其手筆。 
他說,男歡女愛在森林裡可自由發展,但要獲得上級的批准,“我們必須告訴上級,我喜歡某某女生,我想與她交往,上級批准了我們才可以走在一起。” 
他認為,在紀律約束下的男女感情發展會更有規律,誰和誰發展清清楚楚,不會混亂。
一場歷史戰爭
他形容,在裡面有的軍事壓力,但當放下武器下山后,他們要面對的是生活壓力,需要為生活而煩。 
筆者就像很多人,都很好奇地問:“你有殺過人嗎?”他笑笑說,在軍事戰爭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當時的情況根本不能讓人考慮太多,但在現實生活中,要他特意去殺一個人,他肯定做不到。 
1987年4月28日,黃天德與同志們下山,他特別強調,他們不講“投誠”,只說“下山”。 
他說,馬共與泰國軍方談判時,泰國軍方的一席話讓他印象深刻:“我們的談判,沒有誰贏誰輸,因為這只是一場歷史戰爭。” 
他記得,放下武器下山那天,泰國軍方贈送他們每人1枝花,象徵走向和平。
萬花園 養生好地方
有“勿洞金馬崙”之稱的萬花園第二友誼村,像個百花齊放的世外桃源,度假村是小木屋,別有一番風味。 
這裡有出名的野山藥材“大力王”、靈芝、山馬蹄,還種植大量有機蔬菜,餐餐吃得健康,是個養生的好地方。 
村長黃添福做介紹時披露,萬花園長年溫度介于13度至30度,因為處于高原區,橡膠要到10年才可收成,泰國公主提議在該處花卉進行種植計劃。 
黃氏說,泰國為佛教國家,長年都需要菊花,因此公主提議花卉種植,供應至全泰國,減少入口花卉的依賴。
老馬共聊經驗
為讓大家更進一步瞭解馬共,在萬花園留宿的晚上,請來了有實戰經驗的老馬共,綽號“鋼鐵漢”,他身經百戰,歷史在他身上留下了很多痕跡。 
在友誼村的前馬共隊員,每個人似乎都是自己的故事,就像在萬花園經營雜貨店一名華裔婦女,來自麻坡,年輕時與妹妹聽了馬共宣傳,連父母都不知情下就進山,直至10多年后下山才與父母相見。 
她選擇不回馬來西亞,是因為回去還要接受2年勞改,這是無法預知的情況,況且留在勿洞有泰國政府的照顧,所以友誼村就成了她落地生根的地方。
衣食住行 好體驗
從芙蓉出發的“勿洞驅車愛心交流行”,由拿督陳亞明及拿督姚再添主持揮旗禮,由上議員李志強率隊。 
抵達泰國勿洞逾400公里,車程大約5小時,若從檳城出發更近,只需1個半小時的車程。 
旅程途中,在務邊拉灣古達(Lawan Kuda)停留,大隊獲得近打南區縣議員周錦文以午餐接待。 
勿洞像個小鎮,市中心有一個大鐘樓地標,巴剎、餐館、酒店、商店都在小鎮上。 
有人說,來到勿洞,如果沒有吃過勿洞雞,如同沒到過勿洞。吃過勿洞雞的人,無不對與眾不同的肉質回味。 
在勿洞的神廟景點,包括慈善堂的林姑娘、從中國運來的大佛,此外還有著名舍利金塔,象徵泰王萬壽無疆。 
所謂“有緣千里來相會”,在友誼村地道,大隊與昔加末前州議員顏聯慶不期而遇,大伙兒都直呼有緣。 
由于土崩造成電纜受影響,第二友誼村萬花園的電供已中斷,因此我們在度假村度過有水無電的晚上,所幸有發電機在晚間活動交流時發揮作用,而且,我們這趟也在異鄉歡慶冬至。 
冬至的夜晚,在大馬被禁止燃放的孔明燈,來到勿洞可以隨意點放,在異鄉不算“犯法”吧!
(以上google 记在"友谊村地道前马共营房森林地带)即可查到, 
邬观来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 主页